京津冀第三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能够代表服务业产业升级方向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利用统计数据对京津冀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服务业发展步伐有所加快,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仍存在着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劳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
一、京津冀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京津冀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0.8%,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6%;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9.7%和9%(见表1)。
表1 2012年京津冀第三产业主要指标情况增加值(亿元)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从业人员(万人)
占GDP比重
(%)
占全国比重(%)
占投资比重(%)
占全国比重(%)
占人员比重(%)
占全国
比重
(%)
全国
231406.5
44.6
—
205435.8
54.8
—
27690
36.1
—
京津冀
29113.2
50.8
12.6
20013.7
57.2
9.7
2497.1
41.6
9.0
北京
13669.9
76.5
5.9
5597.5
86.6
2.7
837.4
75.6
3.0
天津
6058.5
47.0
2.6
4946.3
55.8
2.4
401.0
49.9
1.4
河北
9384.8
35.3
4.1
9469.9
48.2
4.6
1258.7
30.8
4.5
从三地情况看,北京第三产业规模大、比重高、效益好。2012年产业增加值已分别是天津、河北的2.3倍、1.5倍,投资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86.6%和75.6%,在三地最高;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6.8万元/人,高于天津(15.6万元/人),是河北的2.2倍。河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投资规模较大,其从业人员达到1258.7万人,分别是北京的1.5倍、天津的3.1倍;产业投资规模9469.9亿元,占三地投资总量的47.3%,是北京的1.7倍、天津的1.9倍。
二、京津冀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特点
综合考虑京津冀三地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功能定位要求,从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考虑,选取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具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能够代表服务业产业升级方向的交通运输服务、批发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进行比较分析。
(一)总体态势:从产出角度看三地服务业发展基础
2012年,京津冀六项服务增加值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8.1%、65.3%和53.4%。其中,北京的优势行业在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这些行业不仅占北京地区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了7%,同时占三地行业增加值比重也在55%以上。河北的优势行业为交通运输服务业,2012年的增加值已达到2212.9亿元,占河北GDP的8.3%,占三地行业增加值的59.6%。天津的比较优势在于批发服务、金融服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增加值占三地行业增加值的20%左右(见表2)。
表2 2012年京津冀三地部分服务业增加值情况行业分类
北京
天津
河北
增加值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GDP
17879.4
100.0
12893.9
100.0
26575.0
100.0
第三产业
13669.9
76.5
6058.5
47.0
9384.8
35.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16.3
4.6
683.6
5.3
2212.9
8.3
批发业
1720.4
9.6
1378.2
10.7
1065.8
4.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21.8
9.1
176.6
1.4
339.5
1.3
金融业
2536.9
14.2
1001.6
7.8
913.7
3.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40.6
7.5
334.7
2.6
198.5
0.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268.4
7.1
383.6
3.0
285.3
1.1
(二)行业细分:从代表性指标看三地服务业相对优势
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为原则,从人员、资本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分析三地服务业中的优势与问题。
1.交通运输服务业:河北优势明显
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的交通运输服务业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河北的交通运输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12.9亿元,占GDP比重为8.3%,是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规模和比重明显高于北京(816.3亿元、4.6%)和天津(683.6亿元、5.3%)的水平。其中,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已达到1615.3亿元,占GDP的6.1%,为三地最高。同时,河北的旅客和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369.2亿人公里和10605亿吨公里,均居三地高位。比较来看,北京主要依托临空经济区和国家首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以及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业得到快速发展。而天津的优势在于水上运输业,水运周转量已达到7012.7亿吨公里,是河北的13.8倍。
2.批发服务业:津冀两地更具发展潜质
2012年,天津批发业增加值为1378.2亿元,占GDP的10.7%,是第三产业中第一大行业;劳动生产率达14.9万元/人,为三地最高。河北的批发业增加值不高,但投资规模和从业人员为三地最多。北京的批发业增加值为三地最高,占北京GDP的9.6%,但行业成本也达到最高,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78945元,是津冀两地的1.5倍和2.8倍。
从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看,河北市场数量最多(达268个),营业面积为2862万平方米,分别是北京和天津的3.9倍和5.7倍,批发市场成交额是北京的2.4倍。天津的批发市场的平均成交额为28亿元/个,是北京和河北的2.1倍和1.7倍。从企业的情况来看,北京仍集聚了众多的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法人企业个数达5384个,商品销售额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达到45390.5亿元和2099.8亿元,居三地首位,但人均商品销售额和人均主营业务利润仅为1228.7万元/人和56.8万元/人,均明显低于天津水平。
3.信息服务业:北京发展基础较好
2012年,北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已达1621.8亿元,占GDP比重为9.1%,成为支撑首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行业规模分别为天津和河北的9倍和5倍。但由于从业人员较多(北京是天津的12.7倍,河北的3.7倍),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为天津的73%。
2012年,北京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到156.9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2.2%,明显高于天津(97.8部/百人、58.5%)和河北(76.1部/百人、41.5%)。从差异优势来看,天津的优势在于嵌入式系统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两类;北京的优势在于软件产品、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四类服务。
4.金融服务业:北京区位优势明显
2012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为2536.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4.2%;天津和河北的金融业规模较小,增加值仅为北京的39.5%和36%;但天津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7.8%,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第二大行业。
从金融业内部结构看,三地中银行业增加值比重占70%以上。2012年,北京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已超过天津和河北的总和。从信贷规模和储蓄存款比重来看,北京的信贷规模较大,但储蓄存款比重仅为26.3%,远低于河北60.5%、天津35.2%的水平,表明北京居民的理财意识较强。从资本市场和保险业来看,北京的上市公司数量、股票交易、保险业务规模都远高于天津和河北。
5.商务服务业:北京发展较快
2012年,北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已达1340.6亿元,占GDP比重为7.5%。同期,天津、河北的行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6%和0.7%。
从总体情况来看,北京商务服务从业人员最多。从法律服务来看,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和执业律师数量是天津的4倍以上;从旅行社及相关服务看,2012年北京的旅行社、旅游接待能力、旅游资源、旅游收入都远高于天津和河北。
6.科技服务业:北京占有绝对优势
2012年,北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在7%左右,高于津冀两地。从研究和试验发展情况来看,北京的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达到6%、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0511件,明显高于天津(2.8%、19782件)和河北(0.9%、15315件)的水平;而天津科研机构的R&D人员和经费支出在三地最高,大于京冀之和。从科技推广情况看,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已达2458.5亿元,是天津的10.6倍、河北的65倍。
三、存在问题
从三地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尽管北京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天津和河北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还未超过一半,仍以第二产业为产业主导。
(一)服务业生产效率不高、从业人员学历偏低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①]:北京的批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吸纳了全市26.2%的就业人员,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34.1%和23.3%;2012年两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12.2万元/人和12万元/人,学历和生产效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北京学历较高的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均不高,在三地中位居第二。天津的优势行业之一批发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不高,仅为25.2%;河北的优势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8.1%,劳动生产率仅为11.9万元/人,均居三地末位。
(二)产业对接与产业融合不够理想
2012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金额仅为25.9%,表明北京科技服务的对外辐射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07年北京自身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仅为17.2%[②],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4.5个百分点。制造业中的服务投入偏低,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既不利于制造业向高端化升级,也不利于服务业的做大做强。
四、政策建议
(一)着力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第一,在尊重人口迁移规律的基础上,“提高疏低”,疏通人口双向迁移的通道。同时,加强对服务行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第二,不断加大服务行业的技术要素投入,以提升创新驱动力为核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共同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引领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第三,坚持调整疏解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深度调整服务产业内部结构,发展高端环节和高端业态,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二)加强区域内产业关联和产业对接
从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北京服务业优势可以为天津、河北的工业生产提供金融、信息、管理及科研和综合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促进天津、河北工业和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重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①] 因为行业学历情况只有在人口普查资料中公布,所以这里只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情况代替。
[②] 数据结果来源于《北京市二三产业融合实证分析》统计报告〔2011〕139号。
-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 邮编:101118
- 网站地图
-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