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资与消费

消费成为第一驱动 消费升级明显加快---新中国成立70年北京消费领域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9-09-09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强,目前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7年,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5.1%,远高于资本形成总额(33.8%)及货物和服务净流出(1.2%)。70年来,北京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性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持续升级。

 

  一、从匮乏到供需两旺,消费品市场规模破万亿

 

  新中国成立之初,商品极度匮乏,生产力低下,贸易不发达。1949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零售额)仅为2.8亿元,体量仅是2018年的0.02%。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也进一步扩张。1949—1952年4年间北京零售额均维持在几亿元水平,1953年零售额跃过了10亿元,至1977年,零售额达到40.4亿元。1949—1977年零售额年均增加1.3亿元,增长10%。这一时期消费结构较为单一,吃穿类商品占比高。1949年吃穿类商品占零售额的比重达到78.6%,1977年仍占到61.6%。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1996年零售额跃过了千亿元,经过13年后,2009年零售额超过5000亿元;此后仅用6年时间,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了万亿元关口,2018年零售额达到11747.7亿元。

 

  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市场消费升级明显加快

 

  (一)商品性消费方面

 

  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明显加快。

 

  第一次升级——1978至1989年。零售额由1977年的40.4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294.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1.2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16.4%,占零售额的比重由1977年的61.6%下降到1989年的52.3%,降低9.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用类商品受到追捧,家电等用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6%,1989年所占比重达到45.5%,比1977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第二次升级——1990至1998年。零售额由1989年的294.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373.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19.9亿元,年均增长18.6%,是增速最快的阶段。其中,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15.6%,占零售额的比重1998年降至41.3%,比1989年降低11个百分点;用类商品年均增长21.3%,占零售额的比重1998年上升到55.6%,比1989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普通耐用消费品广泛进入家庭,健身娱乐性商品开始受到关注,1998年北京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显示,家用电脑、健身娱乐器材分别为15台和6.4台。

 

  第三次升级——1999至2007年。零售额由1998年的1373.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35.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73.5亿元,年均增长12.1%。吃穿类等刚性消费需求比重进一步降低,2007年占比为33.9%,比1998年降低7.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汽车、手机和电脑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1—2007年轿车销售量平均每年增长29.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0.7%和29.1%。2007年北京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显示,家用汽车、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分别为19.9辆、207.1部和91.6台。

 

  第四次升级——2008至今。2008年以来,消费品市场增速开始回落,服务性消费快速发展。期间,零售额平均每年增加719.3亿元,年均增长10.7%。信息、文化相关消费品在零售额中的占比提高,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合计实现零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8.8%提高到2018年的20.9%,提高了1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需求逐渐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到54.9%,比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服务性消费方面

 

  1.从生存型到发展型,服务消费持续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居民消费需求从“基本物质文化消费需要”向“美好生活消费需要”转变,居民对文化教育、艺术欣赏、体育娱乐等提高自身素质和精神享受的发展型、享受型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需求端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足3%,2018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0%。从供给端来看,2008—2018年教育、文化和娱乐领域实现收入年均增长10.8%。

 

  2.从同质、单一到个性、多元,服务消费品质化特征显著

 

  经过70年的发展,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由同质、单一转为个性、多元,便捷、专业、舒适的品质消费成为当前消费升级的主要趋势。从日常生活领域看,专业化服务受到青睐。2008—2018年生活用品及服务领域实现收入年均增长8.3%,其中家政服务、婚庆服务、宠物服务均保持快速增长。从健康医疗领域看,居民追求更舒适的服务体验,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正在逐步形成。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医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45亿元,是10年前的6.6倍。

 

  3.从无到有,互联网经济开辟服务消费新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互联网从无到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应用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深刻地改变了居民消费方式,持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服务性消费边界不断拓展。从文化娱乐看,在线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逐渐成为居民日常文化娱乐内容。从交通出行看,公交地铁手机刷卡、网约出租车和共享单车提供了全方位的互联网出行体验。从教育、医疗来看,互联网技术让远程接受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成为现实。2015—2018年北京卖家在全国电商平台上实现的对个人服务交易额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远高于电商平台交易额平均增速。

 

  三、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商品流通网络实现全覆盖

 

  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连锁经营、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网上销售、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陆续出现,使得商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日常购物基本通过粮油店、副食店实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6年我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后,外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仓储会员店等各种零售业态陆续在北京出现。2000年以后,专业店和专卖店发展越来越快,到2008年其零售额已占到北京零售业的一半,此后10年基本稳定在50%—55%之间。

 

  2.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出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2008年,北京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978个,其中综合市场446个,专业市场532个;成交额1925亿元,比2005年增长91.5%。此后,随着北京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特别是2015年以来,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从量的扩充转变为更加注重质的提升。2018年,北京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9个,其中综合市场270个,专业市场259个,市场成交额达到401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1倍。

 

  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网上销售迅速崛起,消费者享受到足不出户购物的乐趣。2018年,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632.9亿元,比2014年增长80.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4%,比2014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

 

  4.随着商品流通网络的不断发展,近几年,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出现,一站式实现了消费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2017年北京共拥有城市商业综合体54个,全年总客流量6.8亿人次,实现商户销售额(营业额)597.1亿元。

 

  回顾过去的70年,北京消费市场总体规模逐年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今后一段时期,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5G等新技术和新产品逐步应用、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逐步转移等多因素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消费结构将持续优化,消费仍将是北京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