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发布

就业规模增长 结构调整优化

字号:      分享:
日期:2020-04-26 08:26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就业规模较快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布局更趋合理,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总体情况


  (一)就业规模较快增长


  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从业人员总量较快增长。2018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361万人,与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249.7万人,年均增长4.1%。分性别看,女性从业人员554.9万人,增加108.8万人,年均增长4.5%,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0.8%,占比较2013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不断提高


  五年来,北京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分产业看,2018年末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3.6万人,与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减少13万人,年均下降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57.4万人,增加262.7万人,年均增长5.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85%,比2013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从业人员规模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7.2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61.4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0.4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8.9万人)以及制造业(96.8万人)。


  (三)就业布局更趋合理


  分区域看,2018年末从业人员[1]超过百万的有朝阳(294.7万人)、海淀(281.7万人)、西城(119.7万人)和丰台(111.4万人),上述四个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59.7%,其中,朝阳、海淀和丰台新增从业人员最多,与2013年末相比分别增加66.2万人、39.1万人和1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增量的51.1%。此外,东城(7%)、顺义(5.2%)、昌平(4.4%)、大兴(3.8%)、通州(3.5%)和经济技术开发区(3.1%)从业人员规模也较大,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3%。怀柔、平谷、密云和门头沟虽然从业人员规模较小但增速最快,年均增速分别为11.6%、10.8%、9.3%和9.2%。


  随着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中心城区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2018年末,中心城区共有从业人员940.1万人,占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三城一区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企业,带动从业人员较快增长。除了位于中心城区的海淀外,三城一区所在的昌平(5.1%)、怀柔(11.6%)和经济技术开发区(7.9%)从业人员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7.6个和3.9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一)工业发展减量提质,从业人员“两升两降”


  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业结构的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的行业变化呈“两升两降”特点。服务于首都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的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分别比2013年末增加30.9万人和1.5万人,年均分别增长8%和3.1%;伴随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采矿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别减少3.3万人和41.7万人,年均分别下降12.3%和6.9%。二是制造业(96.8万人)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中的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30.6%,比2013年提高8.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达65.5%,高于全市7.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优化调整


  我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虽然规模较大,但增速放缓,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共有从业人员289.1万人,与2013年末相比,年均增长1.6%,从业人员占比由29.8%下降到25%。


  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引领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长,从业人员大幅扩张,比重持续提升。从增量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长明显,5年增量均在45万人以上。从占比看,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合计为40.3%,比2013年末提高3.4个百分点。从学历看,三个行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位)从业人员占比为4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


  五年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市场主体增加,从业人员增长。2018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0.6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7.5万人,与2013年末相比,年均增速分别为7.3%和6.3%,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和2.2个百分点。 


  (三)市场活力提升,中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举措相继落地生效,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被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吸纳社会就业主体。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市中小微企业吸纳从业人员829.5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24.2万人,年均增长6.5%,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0.9%,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对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达89.8%。二是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9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21.1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4.5万人)吸纳从业人员最多,占全市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45.2%。还有超3成(34.7%)从业人员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0.3万人),金融业(73万人),制造业(68.3万人)和建筑业(66.2万人)。与2013年末相比,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共增加180.1万人,对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达80.4%。



  [1] 铁路运输业由国家统一反馈全市汇总数据,不参与分区汇总,分区加总不等于全市合计。

关于我们站点地图建设意见法律声明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27  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