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走向现代---新中国成立70年北京“三农”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9-09-02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融合发展,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迈进全面小康,农业生产由传统走向现代。

 

  一、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融合发展

 

  (一)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深入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一规划设计、建设、配套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以村庄街坊路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为重点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以下简称“三起来”)工程,使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

 

  “十二五”时期,北京提出推进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的“新三起来”工程,进一步激发了“三农”发展活力。“十三五”时期,北京加快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2017年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来,全市把疏解整治工作和城乡融合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统筹实施和推进,推动郊区农村在疏解与整治中谋发展,在承接与提升中增动能,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宜居空间、战略腹地的作用。2018年北京城乡融合发展监测体系数据显示,全市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6.6%,在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民生质量方面均实现较高程度的融合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997年以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水电交通。到1997年,全市99%以上的村通了公路,94%的村用上了自来水,98%的村通了电话。村镇道路已成网络,郊区公路里程已达1.35万公里,公路密度0.8公里/平方公里。

 

  2006年,全市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实施了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截至2008年,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和48%。全市农村安装太阳能灯累计近13.8万盏,推广节能卫生吊炕36万铺,累计建设雨洪利用工程500处,大中型生物质气化站和沼气站189个,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525处。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1.6%,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2.2%。

 

  2015年全市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六网”[1]改造提升工程。到2018年底,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的行政村占49.9%,比2016年提高7.2个百分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占比达99.8%,比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比例进一步提高,使用卫生旱厕、普通旱厕和无厕所的户数比例明显降低,为16.5%,比2016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提升

 

  1997年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村体育健身场所、文化室、图书室和卫生室数量大幅增长。2018年底,有体育健身场所的行政村数3716个,占94.9%,比1996年提高94.7个百分点;有图书室(馆)、文化站的行政村数3794个,占96.9%,比1996年提高93.1个百分点;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数为3035个,占77.5%,比1996年提高16.6个百分点;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行政村2269个,占58%。

 

  2002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4年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统一,2018年城乡低保标准调整为家庭年收入1.2万元。2003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8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轨。2017年,北京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交流合作等方式,统筹推动市属高校、医院向郊区疏解,促进全市范围内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490元,相比1956年,年均增长8.9%。分阶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性收入。1956年,农村居民生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90.7%。改革开放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渠道逐步拓宽。1998年以后,农村居民非生产性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得益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粮食直补等各种政策性补贴的推动。2018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和10.4%,比1998年提高4.6个和6.9个百分点。

 

  农民消费水平逐年提升,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56年的151元增加到2018年的20195元,年均增长8.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3.2%降至23.8%,在衣着方面的支出比重由11.9%降至5.4%。而在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重由1.1%、3.2%和1.1%提高至15.2%、7.1%和9.9%。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层次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主要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家庭普遍使用。2018年,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冰箱111台、洗衣机100台、彩电136台、家用电脑66台、空调168台、电话248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内容不断丰富。

 

  (五)建设首都生态屏障

 

  “十一五”以来,北京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农业的生态功能凸显。两道绿化隔离带、水源保护林、流域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绿化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北京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2014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和全市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4.5%和41%,比2011年提高了9.7个和3.4个百分点。

 

  2018年,全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当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6.9万亩,平原地区和全市森林覆盖率分别增至28.5%和43.5%。据测算,2018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2]为3754.68亿元,相当于GDP的12.4%,比2010年增长22.4%;贴现值[3]为10992.22亿元,比2010年增长25.6%。从年值构成看,生态与环境价值占总价值的56.7%。

 

  二、农业生产从传统走向现代

 

  (一)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京郊农村全面完成了土地改革,农业开始恢复性增长。197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8亿元,比1952年增长2.9倍。

 

  (二)传统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3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农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指导方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有计划地建设蔬菜、生猪、牛奶、禽蛋、鲜鱼、果品等副食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大幅增长,畜牧养殖快速发展,种植业内部开始向蔬菜等经济作物调整。1993年,全市粮食产量为284.1万吨,比1978年增长52.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18.8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生猪存栏252.2万头,比1978年增长1.5%;蛋鸡存栏达到3015.7万只,比1978年增长5.4倍。

 

  “八五”末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从注重产量增长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变。1995年,规模猪场发展到近千家,万只以上规模鸡场近600家,蔬菜基地面积达47.8万亩。“九五”时期,以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观光农业“六种农业”为切入点的都市农业迅速兴起。2000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特种种植养殖收入、观光农业收入比1998年均增长50%以上。养殖业加快发展,2003年牛存栏25.7万头,比1993年增长93%;羊存栏146.6万头,比1993年增长1.2倍,肉鸡存栏1417.7万只,比1993年增长1.7倍。

 

  (三)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发展阶段(2004年-2014年)

 

  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从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服务保障发展,北京农业产业链逐渐向二、三产业延伸,以设施农业、籽种农业、休闲农业等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4年,全市观光园1301家,接待游客1911.2万人次,总收入为24.9亿元,接待人次和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1.1倍和2.2倍;实际经营的民俗旅游户8863户,接待游客1914.2万人次,总收入为11.3亿元,接待人次和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1.5倍和2.6倍。2006年出台了《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设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14年设施农业收入达到51.3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

 

  (四)以“调转节”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2014年,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结构、转方式,高耗能、高耗水传统农业被列入限制发展产业。当年,市政府出台了《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农业逐步向绿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2018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32%,比2014年提高10.4个百分点。2018年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6%;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水耗比2014年下降32.4%。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三品一标”[4]农产品认证覆盖率达71.8%,比2014年提高34.4个百分点。2018年,设施农业亩均效益实现2.5万元/亩,比2014年增长33%。2018年休闲农业与民俗旅游接待游客3939.9万人次,实现收入40.3亿元。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为乡村的发展和未来勾画出了新的宏伟蓝图。未来,北京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让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六网指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收运处理网、电网、乡村路网、互联网。

 

  [2]年值指年产出价值,是一年内所产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

 

  [3]贴现值指将未来n(n趋于无穷)年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价值(年值)折现后,再与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相加得到的总价值。目前该体系只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与环境价值进行了贴现,贴现率取值为5%。

 

  [4] 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