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资与消费

促发展补短板 投资建设迈大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9-09-11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城市建设硕果累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市面貌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投资快速增长,发挥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足1亿元,1958年突破10亿元,1986年突破百亿元,1998年突破千亿元,到2018年全市完成投资超过8000亿元,1950年以来年均增长17.2%。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全市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1978-2011年年均增长19.7%;2012年开始,随着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投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70年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1952年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为24.4%。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1985-2006年的20年间,投资率均超过50%。2007年起随着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投资率总体回落,2015年起降至4成以下,但投资对经济增长仍发挥关键作用。

 

  二、投资优化结构,引导产业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全市第二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5%以上,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多数年份低于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北京新的发展战略,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全市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投资显著加强,“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不断巩固,201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3:6.3:92.4。

 

  工业投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950-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8%,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10.7%。进入21世纪,北京制造业投资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全市大力支持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20.1%提高至2018年的52.4%,有力的支撑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投资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1950-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21世纪以来,服务业迎来蓬勃发展期,一批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以来,全市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等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10%。

 

  三、投资着力基建,提升城市功能

 

  1950-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6.4%;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近3成。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全市路网建设四通八达,水电气热供应能力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道路建设快速发展。1964-2018年,全市公路投资年均增长17.7%。截至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256公里,是1957年末的19.3倍;道路总里程6203公里,是1949年末的28.9倍。轨道交通快速推进,投资建设的运营线路由1970年的1条增加到2018年的22条,运营线路长度由11公里增加到637公里。市内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1991-2018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年均增长12.7%。公共交通运营车辆由1949年末的164辆增加到2018年末的29732辆;运营线路由11条增加到910条;运营线路长度由77公里增加到19881公里;年客运量由0.3亿人次增加到70.4亿人次。

 

  城市供水能力持续提高。1991-2018年,供水投资年均增长14.1%。全市不断加强供水、节水、排水各个环节的建设力度,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从1949年的9万立方米/日提高至2018年的527万立方米/日;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由368公里延伸到16448公里。

 

  电力事业跨越式发展。1956-2018年,电力投资年均增长12%,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外围成环、分区供电”的电力主网架,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1949年,北京市用电量仅为0.8亿千瓦时,2018年达到1142.4亿千瓦时。

 

  城市天然气事业突飞猛进。1991-2018年,供气投资年均增长15%。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仅能供应煤气,1965年引入液化石油气,1988年接入天然气。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013年《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大力推进。2018年末,全市液化石油气用户由1965年的0.5万户增加到254万户,供气总量为48.2万吨;天然气用户由1988年的6.1万户增加到672.5万户,供气总量达191.6亿立方米。

 

  供热事业迅速发展。1991-2018年,供热投资年均增长16.2%。1958年北京开始建设第一热电厂,供热面积为3万平方米,此后陆续建成投产一大批热源厂,2018年,全市集中供热面积6.3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管道长度6.1万公里,供热能力由2002年的4253兆瓦提升至2018年的87982兆瓦,增长19.7倍。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不断增强。1950-2018年,全市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4.4%。其中,1991-2018年,园林绿化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2.9%。2018年,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49年的3.6平方米/人增加到16.3平方米/人,增长3.5倍;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018年的48.4%。环卫水平快速提高。1996-2018年,环境卫生投资年均增长45.3%,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00年的每日6550吨提高到2018年的每日28591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0年的56.4%提高到2018年的99.9%。

 

  四、投资助力民生,提升生活水平

 

  70年来,北京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居住、教育、文化、医疗等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居住条件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98年以前,北京一直实行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较小。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出台,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1998-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住宅累计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年均增长9.6%。居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2年的19.22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3.08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2008-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保障房投资7676.7亿元,年均增长32.1%;累计竣工面积6967.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7%。2018年末,全市保障房施工面积5484.9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的42.3%,比2007年末提高32.4个百分点。

 

  教育资源不断增加。1990-2018年,教育行业投资年均增长12.4%,建成了昌平、房山良乡等大型教育园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不断增加,2018年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达到147个和92个。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文化底蕴丰厚,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事业发展加快,1978-2018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年均增长19.2%。2018年,全市共有24个公共图书馆,馆藏数达到6777万册,比1978年增加5354万册;共有博物馆及其他文物保护机构(文物局系统内所属单位)78个,文物藏品数206万件,分别比1982年增加50个和197.6万件。

 

  医疗卫生资源极大丰富。1990-2018年,卫生行业投资年均增长7.6%。全市的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61个增加到2018年的1.1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3001张增加到2018年的1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0.4万人增加到28.2万人。

  

  70年投资建设,记载了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的历程。展望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让投资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