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成果显著。在能源方面,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特征明显;能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助推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水资源矛盾逐步缓解,水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质量逐步提高
2018年,全市能源生产总量为4134.7万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45倍。70年间,北京能源由供应极度短缺,到加大生产和调入逐步缓解供需矛盾,再到主动作为减量集约绿色发展,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质量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源供应极度短缺。1949年,全市能源生产总量90.3万吨标准煤,加上外部调入,可供北京消费的能源仅有100万吨标准煤左右。改革开放之后,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000年,北京本地能源生产量为2985.1万吨标准煤,比1980年增长31.2%。在强化本地能源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大外地调入。随着“9511工程[1]”等电力保障工程完成,陕京一线等天然气供应工程通气投产,北京能源生产及保障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能够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北京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压减焦炭、油品等的生产规模,逐步推行“煤改电”,加大压煤、减碳工作力度。2008年后,焦炭和煤气生产彻底退出北京,2017年底发电基本实现无煤化。2018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及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2.3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7.2%。
二、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在1980-2018年间以年均3.8%的速度平稳增长。
图1 1980-2018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单位:万吨标准煤,%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
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逐步减弱。1980-2018年,全市能源消费平均弹性系数[2]为0.38。分阶段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经历了“逐渐增强、回落、反弹、稳步降低”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5年,5年平均系数由0.34逐步增大至0.5左右,1996-2000年年均弹性系数回落至0.33,2001-2010年年均弹性系数为0.44,2011-2018年年均弹性系数降至0.24。
三、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特征明显
(一)能源品种结构更加绿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受经济发展方式、整体环境及自然禀赋的影响,北京逐步形成以煤、油等为主的能源品种结构。1980年这两种能源消费比重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3%和33.5%。
199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节能型城市的目标,五大热电厂、燕山石化改扩建项目和天然气进京工程相继动工。200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为3.1%,比1990年提高2.7个百分点;油品消费占比为24.1%,比1990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
2001年,《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能源结构调整方案和优质能源发展方向。在施行“煤改电”等一系列压煤措施的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逐步优化北京能源品种结构。2018年,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6.3%,比1980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从无到有,占比达到34.2%;煤炭消费占比仅为2.8%,比1980年下降62.6个百分点,完成了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到以电力、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巨变(见图2)。
图2 1980-2018年北京市一次能源消费构成[3]
单位:%
(二)重点领域能源消费更加清洁
随着压煤减碳工作持续发力,工业能源消费品种逐步清洁化。2018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2.3%,比1981年下降44.8个百分点;电力消费比重由1981年的20.3%提高到2018年的44.0%;天然气消费从无到有,2018年占比为13.5%。
随着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升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品种结构变化明显。2018年油品占比为83.2%,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比1981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主要源于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同时,随着老旧蒸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电气化铁路、城市铁路、电动客货车快速发展,煤品消费占比由1981年的43.8%降至2018年基本实现无煤化,电力消费占比由3.2%上升至10.1%。
伴随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1981年,居民能源消费主要以煤品和其他能源(秸秆薪柴)为主,占比为82.7%,2018年这一比例降为6.2%。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油品消费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占比为33.5%,比1981年提高26.7个百分点。电力逐步成为居民最主要能源消费品种,2018年占比为40.8%,比1981年提高33.3个百分点。
四、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节能减排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相关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1981-2018年万元GDP能耗年均降幅达到5.4%,低于同期经济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6年以来,北京市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十二年超额完成节能任务的省级地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6.59%和25.05%,分别超过节能目标6.59个和8.05个百分点。“十三五”前三年累计下降12.15%,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69.5%。
五、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北京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党中央、国务院于21世纪初期作出的南水北调重大决策,对缓解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年入境水量11.92亿立方米,自2014年通水以来累计入境水量42.18亿立方米。在开源的同时,北京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全市万元GDP水耗(按当年价格计算)由2001年的104.9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13立方米,累计下降81.7%。同时,再生水利用不断加强,有效替代了新水的使用,2018年再生水供水量达10.8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27.4%,比2003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地下水资源得到涵养,2018年底,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3.03米,比2015年底回升2.72米。
图3 2001-2018年北京市供水量及供水结构
单位: 亿立方米
(二)污水处理能力增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北京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670.6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提高72.6%;污水处理率达到93.4%,比201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近年来北京积极落实水污染防治计划,不断加大水源地保护,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河湖管理管护,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市河流劣Ⅴ类水质河长比例由2010年的43.2%降至21%,Ⅳ-Ⅴ类水质河长比例由2010年的1.3%提高到24.5%,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54.5%。
图4 1992-2018年北京市污水处理能力及污水处理率
六、向大气污染宣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北京在1997年以前主要以末端治理手段为主治理工业排放的粉尘和其他大气污染物。1998-2007年,北京先后组织实施了多个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针对燃煤、工业、扬尘排放和机动车排放采取了数百项治理措施。2008年,北京首次探索区域联防联控,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北京市制定实施以防治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
2018年,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和42微克/立方米,分别比1998年下降95%和43.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比1998年下降58.5%。PM2.5浓度由2013年[4]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五年间累计下降43.3%。
图5 1998-2018年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
单位:微克/立方米
七、生态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
(一)绿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978-1990年间,北京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造林等工程,风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北京努力践行“绿色奥运”的承诺,园林绿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5%。2012年,北京启动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平原造林117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之前的14.9%提高到26.8%。
随着绿色空间不断扩展,城市更加宜居。2018年,全市公园绿地面积32619公顷,比1978年增长11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5.1平方米/人增加到2018年的16.3平方米/人。
(二)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北京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强化生态底线管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倒逼城市转型发展。2017年,北京市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151.6万亩;2018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
70年历史铭记北京能源资源环境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展望未来,北京将严格按照城市发展定位,主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构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1]“9511工程”是国务院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电力建设工程,目标是到1995年底,初步缓解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严重缺电局面。
[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从总体上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3]2004年及以前电力净调入、调出量数据在煤炭中反映。
[4] PM2.5浓度于2013年开始建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