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并指出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本文以京津冀第一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现状入手,分析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在明确三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统筹区域资源,调整发展定位,建立协调机制,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梯度开发,培育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相互补偿和高效整合,发挥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区域内产业结构差别有序,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本文以京津冀第一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现状入手,分析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京津冀第一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总量:相比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一低一高一平”
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合计3508.5亿元,占全国产业增加值的6.7%;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997.4亿元,占全国一产投资的9.1%;从业人员1554.8万人,占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6%。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低3.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4.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比重持平(见表1)。
表1 京津冀和长三角第一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
产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从业人员 |
|||
|
总量(亿元) |
比重(%) |
总量(亿元) |
比重(%) |
总量(万人) |
比重(%) |
全国 |
52373.6 |
100.0 |
10996.4 |
100.0 |
25773.0 |
100.0 |
京津冀 |
3508.5 |
6.7 |
997.4 |
9.1 |
1554.8 |
6.0 |
北京 |
150.2 |
0.3 |
145.4 |
1.3 |
57.3 |
0.2 |
天津 |
171.6 |
0.3 |
147.2 |
1.3 |
71.2 |
0.3 |
河北 |
3186.7 |
6.1 |
704.8 |
6.4 |
1426.3 |
5.5 |
长三角 |
5214.0 |
10.0 |
463.2 |
4.2 |
1557.7 |
6.0 |
上海 |
127.8 |
0.2 |
11.2 |
0.1 |
45.7 |
0.2 |
江苏 |
3418.3 |
6.5 |
251.9 |
2.3 |
990.0 |
3.8 |
浙江 |
1667.9 |
3.2 |
200.1 |
1.8 |
522.0 |
2.0 |
2.三地特点:河北增加值比重大、投资回报高,天津工资水平高,北京劳动生产效率高
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分别为0.8%、1.3%、12%,固定资产投资占本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2.2%、1.7%、3.6%。河北省第一产业规模和投资均明显高于京津两地。
从就业情况看,2012年河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426.3万人,占本地区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4.9%,分别高于北京和天津29.7和26个百分点,这与河北省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较低密切相关(见表2)。
表2 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主要指标占本地区的比重
单位:%
|
产业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从业人员 |
北京 |
0.8 |
2.1 |
5.2 |
天津 |
1.3 |
1.7 |
8.9 |
河北 |
12 |
3.6 |
34.9 |
从工资水平看,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①]分别为39334元、52939元、13669元,天津最高,分别是北京和河北省的1.3倍和3.9倍。
从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看,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分别为2.6万元/人、2.4万元/人、2.2万元/人,北京最高;2008-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年平均投资效果系数[②],即每一单位投资引起的该产业年均增加值的增量,分别为0.199、0.153、0.509,河北省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见表3)。
表3 京津冀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劳动生产率和
|
投资效果系数(%,2008-2012年平均数) |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
|||
|
总计 |
第一产业 |
总计 |
第一产业 |
总计 |
第一产业 |
北京 |
0.303 |
0.199 |
16.4 |
2.6 |
84742 |
39334 |
天津 |
0.262 |
0.153 |
16.5 |
2.4 |
61514 |
52939 |
河北 |
0.188 |
0.509 |
6.6 |
2.2 |
38658 |
13669 |
3.三地能耗和水耗:京津两地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高
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8%、1.3%、12%,第一产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分别为1.4%、1.4%、2.3%,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比重分别为25.9%、50.7%、73.2%。京津冀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671吨标准煤/万元、0.626吨标准煤/万元、0.2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增加值水耗[③]分别为619立方米/万元、629立方米/万元、448立方米/万元,京津两地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均明显高于河北省(见表4)。
表4 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能耗、水耗总量及占全社会的比重
|
能耗 |
水耗 |
||
|
总量(万吨标准煤) |
比重(%) |
总量(亿立方米) |
比重(%) |
全国 |
6758.6 |
1.9 |
3880.3 |
63.2 |
北京 |
100.8 |
1.4 |
9.3 |
25.9 |
天津 |
107.4 |
1.4 |
10.8 |
50.7 |
河北 |
707.5 |
2.3 |
142.9 |
73.2 |
二、京津冀第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划定位趋同
北京第一产业的功能定位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天津和河北省都是“巩固发展都市型农业”。三地产业功能定位局限于自身角度,都竞相发展都市型农业,把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等项目作为产业升级的方向,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造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趋同,资源配置不够科学优化。
2.发展水平低,产业梯度不明显
2012年,京津两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8.5万人,但劳动生产率只有本地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5%左右,投资效果系数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不到河北省的一半(见表3),呈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相比河北省,产业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在三省市中发展第一产业最具优势。但是,2012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城镇从业人员的工资不足本省全社会从业人员和北京、天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工资的四成;劳动生产率在三省市中最低。河北省第一产业呈现主要吸引低端劳动力、生产效率比较低的特征。
表5 京津冀第一产业耕地面积及主要产品产量
|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平方公里,2008年底) |
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 |
|||
粮食 |
蔬菜 |
肉类 |
禽蛋 |
|||
北京 |
16411 |
231.7 |
113.8 |
279.9 |
43.2 |
15.2 |
天津 |
11917 |
441.1 |
161.8 |
447.7 |
45.8 |
18.7 |
河北 |
187693 |
6317.3 |
3246.6 |
7695.1 |
442.9 |
342.6 |
整体来看,京津冀第一产业水平都比较低,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产业梯度,这是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产业断层,相互协同效应弱
北京集聚了61%的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约有24%的涉农国家工程技术中心[④]以及众多全国一流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是全国第一产业的研发中心,具有向河北省辐射的巨大优势。但是,由于河北省第一产业科技水平和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如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消费比重仅为4: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3或1:4[⑤],同时,缺乏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北京的研发和金融孵化更多向其它地区辐射。2013年,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技术合同流向外省市合计226项,其中,流向河北省13项,仅占5.8%,技术合同成交额流向外省市合计2.9亿元,其中,流向河北省为0.2亿元,仅占6.9%。北京与河北省之间出现产业断层,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而不是“辐射效应”,这是京津冀第一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另一主要问题。
三、京津冀第一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建议
1.产业定位互补化
京津冀第一产业要实现协同发展,须打破当前产业定位趋同的困局。北京应结合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功能定位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目标,为京津冀第一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创新和金融服务。天津应结合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市场服务。河北省应发挥自身地域广阔,从业人员众多的优势,借助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从提供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转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做大做强第一产业。
2.资源配置统筹化
京津两市不具有大规模发展农牧业的资源条件,应逐渐转变提高本地区农产品自给率的发展思路,统筹区域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当前,京津两市第一产业中,农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见表6),今后可以逐步将其向河北省转移,或到河北省开拓外埠基地。同时两市农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孵化基金全面与河北省对接,集合京津冀三地优势做大做强河北省农业和牧业,提高其科技含量和商业化水平,降低能耗和水耗,把河北省建成国内先进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产品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表6 2012年京津冀第一产业产值结构
单位:%
|
农业 |
林业 |
牧业 |
渔业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北京 |
42 |
13.8 |
39 |
3.3 |
1.9 |
天津 |
52.2 |
0.7 |
28 |
16.4 |
2.7 |
河北省 |
57.96 |
1.46 |
32.73 |
3.33 |
4.52 |
3.产品市场一体化
当前,京津冀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已经初具规模,如河北省每年有300万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北京市场上的羊肉有80%来自河北,且河北省农产品进入北京的量在逐年上升[⑥]。今后,要把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作为推动第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区域内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同时要降低对市场设置的行政性限制,确保商品、资本的自由流动。建立一体高效的生产销售、检验检疫机制,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一地检验,三地认同,在区域内部实现产品待遇同等化。
[①]此处为城镇农林牧渔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②] 投资效果系数=产业增加值增量/固定资产投资额,考虑到投资具有先行性,此处选取5年平均值。
[③] 此处以农业用水量代替第一产业用水量。
[④]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2010年8月19日。
[⑤] 见《河北农产品发展战略》,那威,严飞,《经济纵横》,2013年。
[⑥] 《每年300万吨河北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中研网,201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