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1]为345.4万人,占常住户籍人口的27.5%。
一、人户分离人口基本特征
1.人户分离人口呈现区县内分离与跨区县分离并存局面
2010年,全市常住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345.4万人,其中,区县内的人户分离人口162.6万人,占47.1%,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人口182.8万人,占52.9%。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127.9万人,其中,区县内的人户分离人口减少40.9万人,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68.8万人。人户分离人口在常住户籍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7.7个百分点。可见,十年间,我市人户分离人口大量增加,人户分离人口在内部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2000年的区县内人户分离人口为主发展成区县内和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并存的局面。
2.人户分离人口女性多于男性,且青年人口最多
人户分离人口中,男性170.6万人,占49.4%,女性174.8万人,占50.6%,性别比为97.6,低于常住户籍人口性别比(100.5)。说明发生人户分离的女性要多于男性。
分年龄看,66.6%的人户分离人口年龄在20-54岁,其中,25-29岁的青年人口最多,占11.4%,20-24岁、45-49岁和30-34岁人口所占比例也较高,分别为10.4%、9.5%和9.4%。
3.受教育程度较高
人户分离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6岁及以上人户分离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51.1%,高中人口占23.6%,与常住户籍人口相比,大专及以上的比重提高13.5个百分点,高中的比重不变。
二、各地区人户分离的类型有所差异
从全市看,区县内和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由于各个区县的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及各种社会资源不同,人户分离的类型有所差异。根据区县内和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比例不同,可将全市16个区县人户分离人口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以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为主,主要包括丰台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大兴区。这些地区居住的人户分离人口多数来自其他区县,这一比例均在60%以上,其中,昌平区这一比例高达81.4%。
2、本区县内的人户分离和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人口各占一半,主要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通州区。在这四个区居住的人户分离人口,一半来自本区,一半来自其他区县。
3、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包括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和顺义区。这四个区居住的人户分离人口中,三成以上属于跨区县的人户分离,其他为本区内的人户分离。
4、以本区县内的人户分离为主,主要包括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这些地区80%以上的人户分离人口来自本区县,而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人口比重不到20%。
三、人户分离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地分布与常住人口的分布较为一致。居住在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最多,为177.8万人,占全市人户分离人口的51.5%;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为107.1万人,占31%,这两个功能区集中了全市82.5%的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为33.2万人和27.3万人,比例分别为9.6%和7.9%。
分区县看,朝阳区人户分离人口最多,为72.3万人,占全市人户分离人口的20.9%;其次是丰台区、海淀区和昌平区,人口都在35万人以上,比例在10%-14%之间;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人户分离人口均超过20万人,比例在5%-7%之间;其他区县人户分离人口都在17万人以下,所占比例都在5%以下。
四、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户口登记地主要分布在东、西、朝、海四区
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户口登记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共140.3万人,占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总量的76.7%。
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地域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户口登记地是东城区的人户分离人口,主要选择在朝阳区和丰台区居住,比重分别为36.9%和22.2%;户口登记地是西城区的人户分离人口,主要选择在丰台区和朝阳区居住,比重分别为32.1%和18.6%;户口登记地在朝阳区的人户分离人口,主要居住在丰台区、通州区和昌平区,比重分别为14%、15.5%和23.5%;户口登记地是海淀区的人户分离人口,主要选择居住在朝阳区、丰台区和昌平区,比重分别为20.2%、18.8%和27.8%。
[1]人户分离人口是指有本市常住户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户口登记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