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消费升级持续不断

改革开放40年北京消费品市场发展回顾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8-10-29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更是优于全国水平,目前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商品销售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消费品市场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根据197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下简称零售额)增速和商品销售结构变化,可将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一)第一阶段(1978-1989年):市场波动期

  

  改革开放后,消费品市场在经历了长期商品匮乏后,居民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消费品市场呈现波动特征,年增速最高达到35.5%(1988年),最低为6.2%(1982年)。这一时期,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用类商品开始受到追捧,消费结构实现第一次升级。期间,零售额由1977年的40.4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294.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1.2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16.4%,占零售额的比重由1977年的61.6%下降到1989年的52.3%,降低9.3个百分点;家电等用类商品年均增长20.6%,所占比重1989年达到45.5%,比1977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这段时期消费品市场的波动主要受到居民对商品短缺时期消费需求的一种补偿,以及物价上涨较快等的影响。

  

  (二)第二阶段(1990-1998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开始,全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我市商业消费环境极大改善。这一时期,居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空调、电脑、钢琴、健身器材等消费品逐渐受到青睐,消费结构实现第二次升级。零售额由1990年的345.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373.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19.9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15.6%,占零售额的比重1998年降为41.3%,比1989年降低11个百分点;用类商品年均增长21.3%,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

  

  (三)第三阶段(1999-2007年):市场发展逐步稳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消费需求平稳增长,零售额增速基本在10-15%之间波动,1999-2007年,零售额由1509.3亿元增加到3835.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73.5亿元,年均增长12.1%。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相关产业政策的开放,使得人们消费能力大大提升,市场也有更丰富的商品可供消费。2000年以来,以住房、汽车、手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吃穿类等刚性消费需求比重进一步降低。期间,吃穿类商品平均每年增长9.7%,比重降低6.5个百分点,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带动石油等烧类商品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8.6%。这个阶段消费结构升级极大推动了消费增长。

  

  (四)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市场转型升级

  

  2008年以来,消费品市场增速开始回落,逐渐进入调整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4G网络的普及,手机消费从耐用品变为快消品;家电市场处于饱和,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以更新换代为主。2008-2017年,零售额平均每年增加774亿元,年均增长11.7%,其中,信息、文化相关消费品在零售额中的地位提升,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提高了9.7个和1.7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消费品市场基本实现了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汽车、手机等商品对消费品市场带动作用明显减弱,零售额增速逐步回落,特别是2013年以来零售额增速均呈1位数增长,2017年为5.2%。与此同时,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居民消费需求逐渐由商品性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

  

图 1978-2017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速

  

                                         单位:亿元,%

 

  二、消费品市场呈现四大变化

  

  (一)市场规模从几十亿元到万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零售额呈阶跃式增长。1978-1984年, 经过了6年时间,零售额由近50亿元进入百亿元;1984-1988年,4年间零售额增加了100多亿元,达到200亿元;然后经过两个4年时间,到了1992年和1996年,零售额分别突破500亿元和千亿元;1996-2002年,6年间零售额增加了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经过7年后,到了2009年零售额超过5000亿元;此后用6年时间,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了万亿元关口。全市零售额实现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分别用了6年、12年和19年时间,2017年达到11575.4亿元。

  

  (二)消费热点从百元级到百万元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上世纪70年代居民结婚的标配是“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年代中期,市场商品逐渐丰富,居民消费热点开始转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到90年代初期,普通耐用消费品已经广泛进入家庭,1992年,在城市(镇)居民家庭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以上三类消费品分别达到101.4台、101.3台和96.1台,居民对普通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家用电脑、高档乐器、健身娱乐器材等商品逐渐受到青睐;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我市住宅销售迅猛增长。从1999年到住宅销售面积最高的2005年,住宅销售面积平均每年递增27.1%。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汽车销售高速增长,2001年到汽车限购政策出台的2010年间,全市轿车销售量平均每年增长26.2%。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大,移动通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手机销售急剧增长。2000-2017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4.1%。

  

  (三)零售业态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购物基本通过百货店、粮油店、副食店实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开始进入我国,特别是1996年我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后,外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仓储会员店等各种外资零售业态陆续在我市出现,粮油店、副食店逐渐消亡。2000年以后,专业店和专卖店发展越来越快,到2008年其零售额比重已占到全市零售业的一半,此后10年基本稳定在50-55%之间。2017年,百货店占零售业比重降为8.7%,比1998年的53.3%降低了44.6个百分点。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网上销售迅速崛起。2017年,网上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比重为20.5%,比2014年的16%提高了4.5个百分点。现阶段,线上线下、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奥特莱斯、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零售业态越来越丰富,零售市场的销售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四)消费区域从内到外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商业网点少,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前门、王府井、地安门鼓楼等三个主要商业区。到上世纪80年代末,西单地区逐渐引领京城消费。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零售市场对外开放以及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三环附近的国贸、人民大学、公主坟等地逐渐分流了老商业区的客流,使得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市场份额大幅下降。1998年我市第二次社会商业普查时,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额比重由1987年第一次商业普查时的57.7%降为26.3%,降低了31.4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房地产开发明显加快,住宅建设不断向外拓展,新建商业设施随之向外延伸,很多综合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设施建在昌平、顺义等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市场份额进一步降低。2017年,城市发展新区零售额比重达到21%,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零售额比重降为18.3%,比2000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

  

  回顾过去的40年,我市消费品市场总体规模逐年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的转变,全市商品性消费增长将在结构调整中趋于稳定。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网站地图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