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运行特点与改革成就回顾

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8-11-02

  改革开放40年来,价格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始终走在各项改革前列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价格运行也日益平稳,更加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一、价格改革四十年回顾

  

  40年来,北京价格改革走出了一条“调放结合,规范管理”的道路。其主要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91年):有调有放,改革计划价格体制阶段

  

  这一阶段,价格改革坚持有调有放、调放结合,逐步改革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79-1984年,主要以调为主。通过对农副产品购销价格、轻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产品价格的调整,初步改善了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关系。 二是1985-1991年,主要以放为主。不同程度放开了部分副食品和工业消费品价格,经过调整,价格的市场调节比重逐步提高。

  

  (二)第二阶段(1992-2000年):调放管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阶段

  

  这一阶段,价格形成机制转换明显加快,竞争性商品和劳务价格进一步放开,市场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政府部门管理价格的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变为更多依靠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农业生产发展基金和商品储备基金等宏观调控手段,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体制基本确立。

  

  (三)第三阶段(2001-2011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阶段

  

  这一阶段,北京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价格听证会制度的规定》、《北京市定价目录》等相关规范,完善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相配套的价格法规规章体系。整治了价格欺诈、垄断等市场乱象,进一步肃清了市场秩序。同时,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秩序,对行政处罚程序及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等也做出了明确规范。价格改革更加注重发扬民主,贴近民生,扩大社会参与范围,探索利用税收、低收入补贴等多种方式调节价格对不同收入层居民带来的影响。宣传方式上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多渠道对价格改革进行宣传和解读,改革的推进更加平稳。

  

  (四)第四阶段(2012-2017年):精准发力,推动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向纵深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北京价格改革领域重点突出、步伐加快,先后开展了资源能源、医药、交通、通信等领域进一步的价格改革。随着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北京市政府定价项目不断减少,由2002年的94项减少到2016年的41项,缩减幅度达56%,价格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价格运行更加平稳

  

  (一)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特点

  

  1978-2017年,随着价格改革深入推进和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幅度减小,运行的平稳性增强。

 

图1  1978-2017年北京市CPI同比指数(上年=100)

  

                                                     单位:%

 

  第一阶段(1979-1984年):CPI小幅上涨。1979-1984年,北京市价格改革力度较小,CPI涨幅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时期年均涨幅为2.3%。

  

  第二阶段(1985-1994年):CPI波动较大。随着多种商品价格进一步调整和放开,同时受宏观经济过热和需求拉动影响,物价涨幅扩大,这一时期CPI年均涨幅为14%。

  

  第三阶段(1995-2000年):CPI涨幅逐步回落。价格管理手段由单一行政扩大到行政、经济和法律并存,更加多元。这一阶段北京CPI涨幅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年均涨幅为6.6%。

  

  第四阶段(2001-2011年):CPI波动趋稳。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商品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北京市CPI上涨趋缓,这一时期CPI年均涨幅为1.7%。

  

  第五阶段(2012-2017年):CPI更加平稳。党的十八大强调在价格领域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北京CPI总体运行更加平稳,这一阶段CPI年均涨幅为2.2%。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运行特点

  

  北京市自1990年开始正式编制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从1990-2017年28年的数据看,北京市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走势经历了“明显波动”——“趋于平稳”——“小幅震荡”——“低位运行”四个阶段,价格运行的稳定性增强。

 

图2  1991-2017年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年=100)

  

                                                     单位:%

 

  第一阶段(1991-1995年):总体上涨,波动明显。这一阶段,价格持续上涨。1995年与1990年相比,北京市PPI年均涨幅为9.5%。

  

  第二阶段(1996-2002年):趋于平稳,涨跌互现。这一阶段的7年中,PPI三涨四降。2002年与1995年相比,北京市PPI累计下降6.9%。

  

  第三阶段(2003-2011年):小幅震荡,总体温和。这一阶段的9年中,PPI六涨三降。2011年与2002年相比,北京市PPI累计上涨6.8%。

  

  第四阶段(2012-2017年):由降转升,平稳运行。这一阶段为PPI运行最为平稳的一个阶段,2016年与2011年相比,北京市PPI年均下降2%。2017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内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和去库存措施不断深化,相关产品市场价格逐步上扬,PPI由降转升,小幅上涨0.7%。

  

  三、价格改革四十年成就显著

  

  (一)理顺价格关系,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

  

  我国通过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理顺了工业品之间、农产品之间以及工农业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政府定价范围大大缩小,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在体制上,商品价格通过市场供求形成,彻底改变了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确立了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价格引导企业,企业自主定价,国家宏观调控和全面价格监督为内容的市场价格管理体制。随着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十八大后我国价格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94.3%上升至2016年的97%以上[1]。

  

  (二)价格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价格调整和放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流通扩大,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78年至2017年北京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增大,逐渐占据主要地位。197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3.9%,2017年提高到80.6%[2]。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以来,北京加大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力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开始对洗车业、洗浴业、纯净水业、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特殊行业实施差别化水价政策,对于限制类行业、淘汰类行业实施差别化电价政策。通过政策倒逼引导高耗水、高耗能企业调整转型、有序退出,差别政策初现成效。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992家[3]。

  

  价格杠杆有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不断创新价格机制,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有效促进绿色发展,破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第一,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实施奖惩结合的环保电价、阶梯式差别化的排污收费等政策,倒逼企业推进节能减排,以技术革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近五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2.5%、22%和28.2%[4],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首位。2014年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后,企业收入有所增加,公交和地铁的千公里收入增长均超过6成,企业更换清洁能源车辆更有动力,使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从2014年的31.2%增加到2017年的60%以上。

  

  第二,助力城市问题治理。北京市实现非居民用水、用气、用热、用电等资源能源性产品“城区高、郊区低”的区域差别化价格体系全覆盖,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水往低处流”,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政策,实现收费管理方式差别化、收费区域水平差别化、收费调控对象差别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2013-2017年,北京市年燃煤总量从2270万吨减至600万吨以内,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1万家,完成堵点乱点治理240个,2017年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2%[5]。

  

  第三,引导居民“绿色生活”。全面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调动居民节约资源积极性。加大供暖季期间清洁采暖用气用电价格优惠,促进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后,极短距离的低效出行成本有所增加,短距离出行使用公共自行车比例有所提高,居民出行更“绿色”。《2017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35.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0%、4.2%和8.7%。

  

  (三)价格改革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第一,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化。价格改革后,企业可以根据生产成本、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按照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商品花色、质量、款式、功能差价充分体现,市场商品品种不断丰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使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连接更加紧密,消费者选择余地加大,物质生活丰富化。通信领域价格改革,降低居民上网、通话等各类资费,不断满足百姓精神追求。

  

  第二,高消费产品平民化。随着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升级的加快,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激发了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曾经的高消费产品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家用空调、计算机、移动电话和汽车等均逐步从无到有,且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不断增加,至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已达168台、计算机105台、移动电话224部、汽车50辆,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第三,公共服务便利化。近年来,北京市在公共交通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实施价格改革,使得公共服务产品价格更为合理,较好体现了公平性和公益性,百姓获得感增强。如对于北京市实施的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7年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医改政策得到百姓的肯定和认可,被访患者对总体医改政策支持率为91.7%,被访患者对医改后各项就医状况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

 

 

[1] 数据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2] 1978年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17)》,2017年数据来源于《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4]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5]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网站地图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