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据统计数据,本文对京津冀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2013年,天津和河北经济发展继续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二产比重分别为50.6%和52.2%;北京二产延续近年来下降趋势,比重为22.3%,但依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京津冀第二产业及行业发展现状
1. 二产具有一定规模,津冀两地较有优势
2012年,京津冀第二产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5万亿元,占全国二产增加值总量的10.5%;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8.8%和8.4%。其中,河北第二产业具有绝对优势,增加值、投资和从业人员分别占京津冀地区的56.6%、67.5%和72%;天津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最快,为12.4%,分别高于北京和河北4.2个和5.7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2年京津冀第二产业主要指标对比
单位:%
地区 |
增加值 |
固定资产投资 |
从业人员 |
|||
占全产业 比重 |
占全国 比重 |
占全产业 比重 |
占全国 比重 |
占全产业 比重 |
占全国 比重 |
|
全国 |
45.3 |
100.0 |
42.2 |
100.0 |
30.3 |
100.0 |
京津冀 |
43.1 |
10.5 |
39.6 |
8.8 |
32.4 |
8.4 |
北京 |
22.7 |
1.7 |
11.1 |
0.5 |
19.2 |
0.9 |
天津 |
51.7 |
2.8 |
42.6 |
2.4 |
41.2 |
1.4 |
河北 |
52.7 |
6.0 |
47.6 |
5.9 |
34.3 |
6.0 |
注:1. 数据来源于全国及各地2012年统计年鉴;
2. 全国及河北的从业人员数据为就业人员年末数。
2. 京津劳动效率高、人工成本高
从劳动效率看,京津两地有优势。2012年,京津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高于河北8.3和10.3万元/人,其中制造业劳产率分别高于河北6.5和7.2万元/人;从人工成本看,河北较低。2012年,河北第二产业各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均低于京津两地,其中制造业平均工资分别为北京和天津的57%和64.5%(见表2)。
表2 2012年京津冀第二产业及行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
|
第二产业 |
采矿业 |
制造业 |
电力、热力、燃气及 水生产和供应业 |
建筑业 |
|
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
北京 |
18.6 |
35.6 |
17.5 |
60.6 |
12.9 |
天津 |
20.6 |
142.7 |
18.2 |
40.1 |
7.5 |
|
河北 |
10.3 |
31.5 |
11.0 |
16.3 |
3.6 |
|
城镇单位就业 人员平均工资 (元) |
北京 |
- |
78381 |
64235 |
91768 |
61579 |
天津 |
- |
77244 |
56786 |
93283 |
49156 |
|
河北 |
- |
62061 |
36613 |
58708 |
31241 |
3. 京津冀制造业行业发展各具特色
北京加快发展医药制造业。2012年,北京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速远高于其它4个行业,总产值、投资、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制造业行业中的排名均在前5名之列,且能耗较低。而津冀两地排名均在10名以后。
天津推进汽车和电子制造业。天津在制造业内部逐步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从能耗高的黑色金属加工(总产值增速为7.8%)向汽车(9.3%)和电子制造业(23.8%)转变。
河北重在石油和黑色金属加工业。河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制造业中排名前2位,但能耗也是最高的(见表3)。
表3 2012年京津冀二产主要行业指标比重
单位:%
|
汽车 制造业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 |
石油加工、炼焦及 核燃料加工业 |
医药 制造业 |
黑色金属冶炼 和压延加工业 |
|
总产值 |
北京 |
16.2 |
13.2 |
5.7 |
3.5 |
1.0 |
天津 |
7.4 |
10.9 |
5.0 |
1.7 |
16.0 |
|
河北 |
3.4 |
0.8 |
5.4 |
1.5 |
27.4 |
|
投资 |
北京 |
24.3 |
11.5 |
1.3 |
6.2 |
0.2 |
河北 |
4.3 |
1.4 |
2.3 |
1.9 |
7.0 |
|
从业 人员 |
北京 |
10.0 |
11.7 |
1.4 |
5.3 |
0.9 |
天津 |
7.6 |
12.4 |
1.1 |
2.6 |
8.9 |
|
能耗 |
北京 |
4.3 |
3.6 |
24.8 |
1.5 |
1.4 |
河北 |
0.3 |
0.1 |
4.0 |
0.6 |
51.0 |
注:投资、从业人员和能耗缺少部分省市数据。
二、京津冀第二产业协同发展存在问题
1. 高技术不高、一般加工过剩与产业功能定位不符
北京高技术行业发展与功能定位不符。2012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①]在人均主营业务收入、R&D投入产出情况等方面均在京津冀地区排名第1。但从医药制造业看,北京各方面均低于天津,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也低于河北,与其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不符,也与北京要大力发展的重点行业定位不符;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看,北京与天津相比没有形成绝对优势(见表4)。
表4 2012年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重点行业对比表
地区 |
医药制造业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
人均主营 业务收入 (万元) |
R&D经费 投入 强度(%) |
新产品销售收入 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重(%) |
人均主营 业务收入 (万元) |
R&D经费 投入 强度(%) |
新产品销售收入 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重(%) |
|
北京 |
82.5 |
1.9 |
24.2 |
141.7 |
2.1 |
38.2 |
天津 |
109.9 |
3.1 |
30.8 |
129.4 |
0.8 |
38.0 |
河北 |
86.4 |
1.5 |
13.8 |
49.7 |
0.6 |
10.9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
京津冀一般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剩。2012年,京津冀地区的原油、平板玻璃等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5%,特别是钢材产量占比为28.2%、粗钢产量占比为27.9%、生铁产量占比为27.6%等。其中,北京在移动通信手持机,天津在原油,河北在平板玻璃、生铁、粗钢、钢材方面产量较多(见表5)。
表5 2012年京津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地区 |
原油 (万吨) |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
生铁 (万吨) |
粗钢 (万吨) |
钢材 (万吨) |
汽车 (万辆) |
移动通信 手持机 (万台) |
京津冀 |
3682.3 |
16549.4 |
18333.1 |
20175.2 |
26989.2 |
312.5 |
29143.2 |
京津冀占全国 的比重(%) |
17.7 |
22.1 |
27.6 |
27.9 |
28.2 |
16.2 |
24.7 |
北京 |
|
|
|
2.6 |
254.5 |
166.2 |
19949.3 |
天津 |
3098.3 |
1651.4 |
1974.6 |
2124.2 |
5708.6 |
63.8 |
9193.9 |
河北 |
584.0 |
14898.0 |
16358.5 |
18048.4 |
21026.1 |
82.5 |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
2. 北京的技术、人才优势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从产业优化升级看,北京逐渐由汽车和电子制造业向医药制造业转变。北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高于天津和河北1.3个和1.5个百分点,但北京医药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天津1.2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2012年京津冀二产主要行业R&D经费投入强度
单位:%
地区 |
汽车 制造业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 |
石油加工、炼焦 及核燃料加工业 |
医药 制造业 |
黑色金属冶炼 和压延加工业 |
北京 |
1.0 |
2.1 |
0.0 |
1.9 |
0.3 |
天津 |
0.7 |
0.8 |
0.4 |
3.1 |
1.9 |
河北 |
1.5 |
0.6 |
0.0 |
1.5 |
0.6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3. 产业链不衔接影响产业优化升级
京津冀有形成强产业关联的基础,但没有合理利用:第一,京津冀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存在梯度落差。第二,京津冀产品格局存在一定差异性,形成错位竞争。北京主要工业产品是移动通信手持机和汽车,天津主要是原油,而河北主要是平板玻璃、钢材等。第三,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周边制造业的崛起;而天津和河北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北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第四,近年北京一些高科技企业集团纷纷将生产基地建在了涿州等周边地区,显示了产业合作的雏形。
京津冀缺乏合理的、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摩托罗拉、北京现代和天津一汽丰田等大型公司在京津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联动。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天津,但大部分零部件产品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两大城市产业链配套主要以本地区现有企业为主,甚至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没有从京津冀的角度开发配套企业,区域整体协调意识较差。
三、政策建议
京津冀三地区发展差异化明显,三次产业具有“三二一”与“二三一”的错位性,这为北京科技研发与天津现代制造及河北重化工业的对接、北京制造业转移与河北制造业链接等提供了契机。
1. 确立符合产业功能定位的京津冀优势发展行业
北京的产业定位应该是知识型产业,重点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等,其主要作用是产业技术扩散;天津的产业定位应该是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其主要作用是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输向北京和对河北的产业技术扩散;河北的产业定位应该是资源型、加工型双重产业,重点发展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加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其主要作用是向京津输出原材料、工业配套产品、农副产品、劳动力,并确保保定、廊坊等市成为京津一些尖端高技术领域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化基地。
2. 支持北京的科技资源对外辐射
生产要素的流动是趋利的。北京的资源优势是科技、人才、资金,而河北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2013年,北京制造业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外省市的成交额为23.5亿元,其中,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成交额分别为0.3亿元和1.8亿元,合计占流向外省市成交额的8.9%。应加大北京科技等资源的对外辐射力度,特别是对京津冀区域的辐射。河北应加大鼓励技术开发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联动性。
3. 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通过推动部分生产功能向周边地区转移、支持产业园区与周边合作共建等措施,促进区域共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合理进行产业链布局,鼓励北京的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企业在周边河北市县建立配套生产基地。
[①] 高技术制造业统计分类来自《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