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13年6月,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城六区开展了养犬行为调查,400名养犬市民和400名不养犬市民接受访问。调查显示,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遛狗不拴绳和让狗随地撒尿是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养犬市民对遛狗须拴绳的认识不够,观测显示4成被访市民遛狗不拴绳。避开上下班高峰期遛狗、避开高峰期带狗乘坐电梯得到市民的一致赞同;发挥社区的宣传管理作用是解决犬类粪便问题的有效途径。
自古以来,犬被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今天,多数市民对养犬本身持宽容态度。然而,近来各地发生的藏獒伤人事件,以及不文明养犬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引发了人们对养犬行为的讨论和关注。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13年6月,在北京市城六区拦截访问400名遛狗市民和400名不养犬市民,了解市民反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心态和规范养犬行为的建议。
一、市民反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
从北京市公安部门了解到,全市登记在册的犬只数量近百万只[①]。养犬在给人类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引发诸如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市民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反感。调查显示,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遛狗不拴绳和让狗随地撒尿是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分别有86.1%、52.4%和45.6%的市民表示反感[②]。其次,约2成市民对“不给狗注射预防狂犬疫苗”表示反感(见表1)。
表1 市民反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
反感的养犬行为 |
合计 |
|
|
不养犬市民 |
养犬市民 |
||
没有反感行为 |
1.0 |
0.5 |
1.5 |
1.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 |
86.1 |
88.8 |
83.5 |
2.遛狗不拴绳 |
52.4 |
55.8 |
49.0 |
3.让狗随地撒尿 |
45.6 |
58.5 |
32.8 |
4.不给狗打预防狂犬疫苗 |
21.3 |
22.0 |
20.5 |
5.带狗进入饭馆或餐馆 |
10.0 |
11.5 |
8.5 |
6.乱叫、噪音大 |
8.1 |
9.0 |
7.3 |
7.在高峰时间带狗坐电梯 |
7.9 |
8.3 |
7.5 |
注:在7类不文明养犬行为中,市民最多可以“7选3”。选择7类以外的其他行为较少,在此略去。
可见,市民对破坏环境卫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最反感。而“不给狗注射预防狂犬疫苗”位居第4类反感行为,说明市民的卫生防疫意识增强,也从侧面反映出城区存在养犬不登记的违规饲养现象(因为合法饲养的犬类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注射)。
二、剖析三种不文明养犬行为
(一)养犬市民在清理犬类粪便上“知易行难”
绝大多数养犬市民能认识到不清理犬类粪便会对他人造成不便、应该清理。然而,近半养犬市民认为周围养犬人做不到及时清理犬类粪便[③],主要原因是“怕麻烦”和“在草丛这些地方,对其他人没什么影响”。
8成不养犬市民表示经常能看到犬类粪便,带来的影响包括不卫生、影响心情、担心传播病菌等。小区内部是犬类粪便“重灾区”。犬类粪便随处可见,是市民最反感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养犬市民对遛狗须拴绳的认识不够
1.4成养犬市民认为遛狗并不一定要拴绳
9.3%的养犬市民认为遛狗不拴绳对他人没有影响;31.0%认为小心看着就好,言外之意则是拴绳并不必须;59.7%认为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应该拴着。说明仍有4成养犬市民认为遛狗不一定要拴绳。
而不养犬市民一致认为遛狗不拴绳会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影响是导致狗随地便溺、污染环境;其次是带来安全隐患,怕狗、担心被狗抓咬;再次是有损城市形象。
2.遛狗不拴绳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人没伤害”和“给狗自由”
“对人没伤害”和“给狗自由”是遛狗不拴绳的主要原因。说明养犬市民关心狗的权利,希望能让狗自由活动;认为自家狗的安全性较高。这两种心态表明养犬市民对遛狗拴绳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仅顾及狗的需求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尊重不养犬人的利益、照顾怕狗市民的情感。
3.现场观测显示,6成市民拴绳遛狗
在400名遛狗市民中,60%的市民拴绳遛狗,20.3%带着绳子、但没拴,19.3%没带绳子。实际能做到拴绳遛狗的比例,和认为要拴绳的比例一致。
(三)养犬市民对“狗随地撒尿”习以为常,而不养犬市民对此比较反感
不养犬市民对狗随地撒尿的反感程度远远高于养犬市民。经实地了解,养犬市民对狗随地撒尿的认识还停留在“不留痕迹、无关紧要”的层面上,认为对他人影响不大。
三、对规范养犬行为的措施评价
调查询问了市民对规范遛狗行为、解决犬类粪便问题的看法(见表2)。
表2 市民对规范养犬行为相关措施的支持程度(%)
支持 |
不支持 |
无所谓 |
不好说 |
合计 |
评价结论 |
||
1.避开上下班高峰期遛狗 |
合计 |
84.1 |
2.0 |
12.0 |
1.9 |
100 |
两类人群评价一致,赞成率高 |
养犬市民 |
87.3 |
2.0 |
8.5 |
2.2 |
100 |
||
不养犬市民 |
81.0 |
2.0 |
15.5 |
1.5 |
100 |
||
2.避开上下班高峰期带狗乘坐电梯 |
合计 |
83.3 |
5.6 |
9.1 |
2.0 |
100 |
|
养犬市民 |
82.3 |
5.3 |
9.7 |
2.7 |
100 |
||
不养犬市民 |
84.3 |
6.0 |
8.5 |
1.2 |
100 |
||
3.增设宠物粪便专用回收箱 |
合计 |
77.8 |
1.9 |
18.0 |
2.3 |
100 |
两类人群评价略有差异,但总体赞成 |
养犬市民 |
73.3 |
2.0 |
21.9 |
2.8 |
100 |
||
不养犬市民 |
82.3 |
1.8 |
14.0 |
1.9 |
100 |
||
4.携狗参加规范养犬培训 |
合计 |
55.1 |
4.3 |
36.5 |
4.1 |
100 |
两类人群评价有差异,养犬市民积极性不高 |
养犬市民 |
44.3 |
7.0 |
43.3 |
5.4 |
100 |
||
不养犬市民 |
66.0 |
1.5 |
29.8 |
2.7 |
100 |
(一)避开高峰期遛狗和带狗乘坐电梯:养犬和不养犬市民均积极赞同
针对人和狗的出行冲突,“人狗错峰出行”不失为一条解决办法。调查显示,避开高峰期遛狗和带狗乘坐电梯得到多数市民的支持。
“避开上下班高峰期遛狗”总体支持率达84.1%。特别指出的是,养犬市民的支持率甚至比不养犬市民还高出6.3个百分点(养犬市民87.3%,不养犬市民81%)。
2003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携犬乘坐电梯的,应当避开乘坐电梯的高峰时间”。调查显示,市民对此予以支持,总体支持率为83.3%。
通过与市民的交流得知,养犬市民支持上述措施的原因如下:第一,这两种措施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权衡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利益,适当照顾了养犬市民的需求。第二,避开高峰期遛狗和带狗乘坐电梯,本就是不少养犬市民的现实做法。西城区一位养犬市民表示,带着狗在高峰时间出行,怕邻里有意见,所以会选择避开高峰时间。第三,该措施可行性较强。半数受访的养犬市民年龄在50岁以上,已退休或快退休,可以选择其他时间遛狗。
(二)增设宠物粪便回收箱:虽支持,但预期效果有限
增设宠物粪便回收箱,方便遛狗市民处理犬类粪便,也符合垃圾分类处理要求。部分国家利用宠物粪便发电照明,变废为宝。北京市民对此总体表示支持,但养犬市民的积极性相对偏低,主要原因在于该措施对清理宠物粪便的预期作用有限。养犬市民的关注点在于能否及时清理犬类粪便,而并不关注扔和回收问题。一位养犬市民表示,“搞个回收箱是方便了我们,有扔犬类粪便的专门地方,但即使多了回收箱,原来就不清理的市民还是不清理,没用”。
(三)养犬登记后必须携狗参加养犬培训:养犬市民积极性不高
部分国家在养犬登记前,养犬市民必须携狗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狗的训练方法、科学文明养犬知识等。调查发现,不养犬市民的支持率为66.0%,养犬市民仅为44.3%。分析原因,主要是市民对该措施不了解,仅认为多带来一项任务、麻烦,而预期不到它的实际作用。还有市民认为,组织培训的前提是做好养犬登记工作,而目前养犬登记还有待加强。
(四)治理犬类粪便:养犬市民青睐宣教等“软性”手段,不养犬市民看重培训、交费和执法处罚等“硬性”手段
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是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养犬行为。针对该问题,市民认为应充分发挥社区在文明养犬宣传、养犬行为约束、社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如社区应制定文明养犬公约并大力宣传(见表3)。
两个群体看法的差异如下:不养犬市民支持开展养犬培训、缴纳犬类粪便清理费、加大执法和处罚等硬性手段;而养犬市民支持加强宣传教育等软性手段。
表3 解决不及时清理犬类粪便问题的有效手段(%)
手段措施 |
合计 |
|
|
不养犬市民 |
养犬市民 |
||
社区制定文明养犬公约并大力宣传 |
52.3 |
48.5 |
56.0 |
组织宠物主人交流培训 |
31.0 |
35.0 |
27.0 |
在宣传栏、海报、电视等多进行教育 |
30.8 |
24.3 |
37.3 |
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 |
28.4 |
36.8 |
20.0 |
建立“宠物厕所” |
26.8 |
27.3 |
26.3 |
宠物主人交纳宠物粪便清理费,专人清理 |
23.4 |
34.3 |
12.5 |
组织人员现场进行劝导教育 |
12.1 |
11.5 |
12.8 |
注:该题为限选题,最多选3项。
四、调查建议
(一)“养犬先养德”,提高养犬市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根本手段
调查发现,近7成市民认为解决各类养犬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养犬人的素质,而不是完善法律、加强监管等法制行政手段。前文看到,养犬市民对遛狗须拴绳、不让狗随地撒尿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应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交流,通过文明养犬人的言传身教,逐步提高所有养犬市民的责任意识,让养犬市民能够尊重不养犬市民的利益,从而规范养犬行为。
(二)充分发挥社区的“战斗堡垒”作用是规范市民养犬行为的直接手段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场所,也是主要的遛狗场所和犬类粪便“重灾区”。由于不文明养犬行为涉及人群广、覆盖地域广,完全依赖执法来纠正不文明养犬行为,容易引起冲突、执法成本也高。建议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作为政府管理和执法的补充。据北京市公安部门透露,目前许多社区成立了养犬自律协会,建议多发挥该组织在文明养犬宣传、养犬行为约束、社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1.制定专门的文明养犬公约并大力宣传
调查发现,不少社区没有养犬公约,或者仅在社区文明公约中简单提及,导致小区居民对文明养犬知识了解较少、重视不够。特别是在针对养犬居民多、老人小孩多的重点小区,应制定专门的文明养犬公约,并在电梯、宣传栏等显要位置加大宣传。
2.大力宣传遛狗拴绳、不让狗随地撒尿等文明做法
调查发现,近4成养犬居民认为遛狗不一定要拴绳,对狗随地撒尿习以为常。然而,调查发现,家中有老人、小孩的市民对遛狗不拴绳比较担心;而不养犬市民对狗随地撒尿比较反感。所以,针对这种认识的薄弱之处需要重点“查漏补缺”,教育养犬市民遛狗拴绳、避开老人小孩,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针对狗随地撒尿的行为,应训练狗不在车胎等位置撒尿,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划定场所用于小狗便溺,并组织养犬市民定期清理。
3.积极组织养犬市民的交流和培训
纠正不文明养犬行为不仅需要主观上“愿为”,也需客观上“能为”。但部分市民在调查中表达了“想做但不会做”的苦恼,不知道如何训练狗上厕所等。针对此问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和加强交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社区或自律协会等多组织养犬市民之间交流联系,积极开展养犬知识和犬类训练方法培训,召集养犬居民定期拾捡犬类粪便、打扫小区的卫生,这些行为也有利于获得不养犬市民的理解,融洽邻里关系。
[①] 摘自北京市公安局、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首都公安在线系列访谈之第一期。
[②] 该题目为限选题,在7类不文明养犬行为中,市民最多可以从中“7选3”。
[③] 为了调查到更真实的情况,调查不直接问养犬市民本人的做法,而改问其周围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