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最新发布

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发展空间广阔

字号:      分享:
日期: 2008-02-28 08:52     来源: 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提示1:从1996年到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3.8%,高于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4%的速度


  提示2:从居民消费的动机来看,服务性消费呈现五种类型:生存型消费、求便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求美型消费、享乐型消费

  居民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服务性消费主要包括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其他商品与服务八大类消费中用于服务方面的支出。居民服务性消费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是体现人民生活便利程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

  

  一、居民服务性消费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1]增长逐步加快,尤其是教育、医疗、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支出增长较快,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方面,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88年。这一时期,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总体还处于实现温饱的阶段,其服务性消费支出与商品性消费支出的增长基本同步,前者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在9%以下。

  

  第二阶段是1989-1995年。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开始加快,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增加到20%左右。

  

  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由于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加速,由1996年的1048元增至2007年的4332元,增长了3.1倍,年均增长13.8%,高于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4%的速度,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18.3%提高到2007年的28.3%。近几年,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方面的投入,使我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些可以从2004年以来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幅逐年下降看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对教育收费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均义务教育学杂费和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医药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使居民医药费支出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三是公共交通方面推行公交IC卡,大幅度降低公交、地铁票价,减低居民出行成本,使交通费支出比重降低。这些均对2004年以来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幅下降形成影响。

  

  二、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结构变化

  

  近年来,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中,以吃、穿、用等为内容的实物型消费比例趋于下降,而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在内的服务性消费比例则不断上升,反映出我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正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更加注重消费内涵转变。2007年,按居民消费的动机将服务性消费分为五种类型:1.生存型消费:指消费者为了能健康长久地生存而产生的服务性消费,如:食品加工、医疗保健服务消费和居住(物业管理)等;2.求便型消费:指为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而产生的服务性消费,如:家政服务、金融服务、邮政通讯、在外用餐等;3.发展型消费:指为了事业发展而产生的服务性消费,如:教育服务消费、交通服务消费和网络数据服务等;4.求美型消费:指因追求美而产生的服务性消费,如:住房装潢、美容、美发、美体和衣着加工等;5.享乐型消费:指为了得到身心享受、娱乐、刺激而产生的服务消费,如:旅游、影视、卡拉OK、足浴、桑拿、按摩、蹦极等。

  

  (一)生存型消费——住房条件改善带动居住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住宅独用自来水、暖气取暖、管道煤气使用情况分别达到98.3%、95.1%和76.4%,分别比2002年提高10.9个、19.9个和7.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一般是由物业公司实行物业管理,加之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房屋租赁、物业管理价格上涨,使居住服务支出出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服务费支出66元,比上年增长27.1%,比2002年增长1.2倍,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5%,比2002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7年人均住房物业管理费为55元,比上年增长20.8%,比2002年增长4.1倍。

  

  (二)求便型消费——饮食服务社会化,通信服务支出快速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飞速发展的餐饮业将人们从厨房中逐渐解放出来,人们从吃饱、吃好转向吃出健康、吃出文化,饮食消费逐步走向社会化,在外用餐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1175元,比2002年增长37.6%,占食品支出的比重达23.8%,占服务性消费的比重达到13.6%。居民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更追求外出就餐的品味和质量。

  

  具有快速、便捷和沟通功能的通讯业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移动通讯设备在居民家庭中迅速得到普及,网络走进普通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交往和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量从2002年的57.2台,增加到91.6台;移动电话百户拥有量也增长较快,从2002年的99.9部增长到2007年207.1部,增长1.1倍。到2007年底,我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19.2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61.7台,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8.1部,分别占拥有量的81.1%、67.4%和3.9%。网上查阅资料、购物、聊天、预约挂号和电话拜年等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交往和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随着通信工具的进一步普及,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通信服务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支出比2002年增长53.2%,达到716元,其中,人均上网费为49元。通信服务占服务性消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14.8%上升到16.5%,上升1.7个百分点,是拉动服务性消费增长的第三因素。

  

  (三)发展型消费——交通费用大幅上升,教育费用占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最高

  

  我市城区道路大规模改造,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网,带动了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出行需求,以车代步不断增多。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以及城镇居民外出公务休闲活动的日趋频繁,带动了交通类服务支出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工具服务支出比2002年增长2.1倍,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4.4%。其中,人均维修费和车辆使用税费分别比2002年增长70.3%和3.9倍。

  

  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费用支出770元,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17.8%,是所有服务性消费中比重最高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增长,为适应社会发展,居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培养日益重视,教育投资已成为家庭的一项重要基本开支;此外,工作竞争的加剧促使很多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居民更多地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和培训班等,这也是教育费用支出增长的重要因素。一批示范学校的建成扩招,公办民助学校的增加,改善了学生就学条件,使受非义务教育居民人数增加,居民教育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带动了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

  

  (四)求美型消费——住房装潢支出增加,美容美发服务支出成倍增长
 

  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住房装潢业的发展。居民更加讲究居室环境的优美、舒适及个性化。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装潢支出462元,比上年增长8.2%,比2002年增长50%,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比2002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在满足了基本的消费后,人们注重起自身的形象,在增强个人形象、展现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支出也随之增加。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其他服务支出212元,比上年增长18.9%,比2002年增长87%。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产品的不断丰富,美容消费人群的迅速扩张,美容消费呈现专业化、品牌化和高质化趋势。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美容费支出80元,比上年增长9.9%,比2002年增长3.9倍。

  

  (五)享乐型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增多,旅游健身成为时尚

  

  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18元,比2002年增长77.8%。旅游作为人们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享受,正在成为居民主要休闲方式。外出旅游、健身锻炼成为时尚。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外出旅游人数增加,人均参观游览、团体旅游支出分别为116元和431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57.3%和1.1倍;人均健身活动支出48元,比2002年增长2.3倍。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全部服务性消费支出的16.6%,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已融入到广大居民生活中。

  

  三、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它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文明进步的一个必然进程和重要折射。促使我市服务性消费较快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居民收入增长为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89元,同比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2%。2003-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5%。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319元,比2002年增长92.4%,五年来,年均增长15.2%。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公务员规范工资,部分事业单位调高职工工资,使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2%,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较快增长直接拉动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另外,各级政府关注离退休职工生活,以及居民投资渠道日渐拓宽,使人均转移性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38.8%,分别达到6428元和531元。

  

  2.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性消费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在创新和竞争中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1.4%,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高于2002年2.2个百分点。随着我市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业不断细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面向居民的特色服务应运而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提高服务性消费奠定了基础。
 

  3.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创造了主客观条件

  

  近年来,政府连续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改革休假制度、启动“假日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实施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大改善了消费环境,促进了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近年来,家庭规模缩小,就业负担系数下降,居民生活比较宽裕,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用在学习、访亲会友、社交、娱乐活动等的时间和消费支出越来越多,居民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极大地促进了居民服务性消费快速发展。

  注:服务性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建设意见 法律声明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56249676(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27  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