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分布、科学有效的人口管理机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018.6万人,在人口规模、分布及结构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利用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及年龄、婚姻、家庭、健康状况等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自然增长、户籍人口迁移增长、外来人口迁移增长三个方面探讨了2011年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常住人口规模及分布
(一)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明显下降
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018.6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56.7万人,增长2.9%。增速比前十年的年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期间人口年均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742.2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7.5万人,增长5.3%,增速比2001-20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6.3个百分点。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10年末的35.9%提高到2011年末的36.8%,上升0.9个百分点。外来人口增长仍然是北京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增速已有明显下降。
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常住人口最多,为2919万人;其次是上海市,为2347.5万人;北京市排在第三;天津市最少,为1354.6万人。从常住外来人口看,上海市最多,为935.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其次是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分别为344.8万人和121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25.5%和4.1%。
(二)常住人口继续向郊区扩散,人口密度分布格局未变
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看,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常住人口最多,为986.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9%;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29.9万人,占31.2%。这两个功能区集中了全市80.1%的常住人口。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较少,分别为215万人和187.3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0.6%和9.3%。与2010年相比,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减少1.3万人,下降0.6%;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分别增加30.7万人和26.4万人,增速分别为3.2%和4.4%;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变化较小,增加0.9万人,增长0.5%。由此可见,常住人口继续由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
从常住人口密度看,梯度分布的格局并未改变。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230人/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35人/平方公里。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271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3倍,城市发展新区的23.2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8.7倍。(见表1)
表1 2011年北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
地 区 |
常住人口 |
|
常住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
常住外来人口 (万人) |
|||
全 市 |
2018.6 |
742.2 |
1230 |
首都功能核心区 |
215 |
53.4 |
23271 |
东城区 |
91 |
21.4 |
21739 |
西城区 |
124 |
32 |
24540 |
城市功能拓展区 |
986.4 |
400 |
7731 |
朝阳区 |
365.8 |
160.9 |
8038 |
丰台区 |
217 |
84.3 |
7096 |
石景山区 |
63.4 |
21.3 |
7519 |
海淀区 |
340.2 |
133.5 |
7898 |
城市发展新区 |
629.9 |
257.7 |
1001 |
房山区 |
96.7 |
21.4 |
486 |
通州区 |
125 |
47.7 |
1379 |
顺义区 |
91.5 |
31.3 |
897 |
昌平区 |
173.8 |
89.6 |
1294 |
大兴区 |
142.9 |
67.7 |
1379 |
生态涵养发展区 |
187.3 |
31.1 |
214 |
门头沟区 |
29.4 |
4.8 |
203 |
怀柔区 |
37.1 |
10.2 |
175 |
平谷区 |
41.8 |
5.1 |
440 |
密云县 |
47.1 |
7 |
211 |
延庆县 |
31.9 |
4 |
160 |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1740.7万人,占86.2%;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口277.9万人,占13.8%。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在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个百分点,表明北京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在四个直辖市中,上海市城镇人口在常住人口的比重最高,为89.3%;天津市和重庆市分别为80.5%和55.0%。
二、常住人口结构特征
(一)平均年龄增加,总抚养比上升
常住人口中,男性1040.7万人,占51.6%;女性977.9万人,占48.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4,比2010年的106.8略有下降。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183.7万人,占9.1%;15-64岁人口1653.2万人,占81.9%;65岁及以上人口181.7万人,占9%。与2010年相比,0-14岁少儿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上升0.5个和0.3个百分点;15-64岁成年人口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7.5岁,其中,常住户籍人口平均年龄40.4岁,常住外来人口平均年龄31.8岁。与2010年相比,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增加0.5岁。
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为22.1%,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1.1%,老年抚养比为11%。与2010年相比,总抚养比上升1.2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上升0.7个和0.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的上升表明全市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一老一小问题值得关注。
(二)婚姻关系稳定,存在性别差异
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24.3%,有配偶人口占70.8%,离婚人口占1.3%,丧偶人口占3.6%。与2010年相比,有配偶人口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未婚人口、离婚人口、丧偶人口比重分别下降1.9个、0.5个和0.3个百分点,婚姻关系稳定程度进一步提高。
婚姻状况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未婚人口和有配偶人口的比重要高于女性,而离婚人口和丧偶人口的比重要低于女性,其中,丧偶人口比重的差异较大,男性只有1.8%,女性为5.3%,二者相差3.5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婚姻构成(%)
项目 |
合计 |
未婚 |
有配偶 |
离婚 |
丧偶 |
15岁及以上人口 |
100 |
24.3 |
70.8 |
1.3 |
3.6 |
男性 |
100 |
24.8 |
72.2 |
1.2 |
1.8 |
女性 |
100 |
23.8 |
69.4 |
1.5 |
5.3 |
(三)小型化家庭占主流,单身老人户比重上升
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家庭户686万户,集体户71.4万户。家庭户以二人户和三人户为主,二者占家庭户总量的60.6%,其中,二人户占30.8%,三人户占29.8%。另外,一人户比例也较高,为22.3%。一人户中,60岁及以上的单身老人户占17.4%,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单身老人在生活上存在饮食、出行、就医等多方面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家庭户的代际关系看,近一半为一代户家庭,占48.7%;二代户家庭占39.9%;三代户家庭仅占11.2%。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化”成为家庭户组成的主流,并且家庭成员间关系也更为密切。
(四)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良好,男性优于女性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自我评价“身体健康”的占49.2%,“基本健康”的占39.6%,“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占8.2%,“生活不能自理”的占3.1%。
由于生理特点不同,男性与女性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60岁及以上的男性人口自我评价“身体健康”的占52.8%,比女性高6.8个百分点;“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都低于女性。分年龄看,各年龄男性“身体健康”的比例都高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逐步加大。
三、常住人口增长因素分析
常住人口的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构成,其中,机械增长分为户籍人口的迁移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迁移增长。2011年全市增加的56.7万常住人口中,自然增加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自然增加1.7万人;户籍人口迁移增加12.9万人;外来人口迁移增加35.8万人,具体增长因素分析如下:
(一)自然增长明显上升
2007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每年基本在13-14万人之间,死亡在8万人左右,每年自然增加5-6万人。2011年,出生人口增长较快,全年常住人口出生达到16.5万人,出生率8.29‰,比2010年增加2.6万人,出生率上升0.8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生育峰值年龄(28-32岁)的妇女不断增加,女性人口中生育峰值年龄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7年的8.4%提高到2010年的9.9%,2011年又升至10.4%。二是独生子女逐步进入婚育年龄,“双独”子女(即夫妻二人均为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日益增多,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双独”子女组成的家庭可生育二胎。
北京市死亡人口变化较为平稳,2011年全市死亡人口8.5万人,死亡率4.27‰。与2010年相比,死亡人口增加0.3万人,死亡率下降0.14个千分点。
在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全市自然增加人口8万人,比2010年增加2.3万人;自然增长率4.02‰,比2010年上升0.95个千分点。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增加造成的。
(二)户籍人口迁移增长变化较大
户籍人口的迁移增长是户籍迁入人口总量扣除户籍迁出人口总量的净增量。据市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全市户籍迁入人口21.1万人,比2010年增加2.6万人;迁出人口8.2万人,比2010年增加0.6万人;户籍迁移增加人口12.9万人,比2010年增加2万人。从近5年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看,2007-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迁移增长较为稳定,每年基本保持在11万人左右,而2011年有所上升,达到近5年的最高水平。
2011年户籍人口迁移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户籍迁入人口增加,而户籍迁入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录取学生大量增加造成的。从迁入北京市的人口来看,录取学生、投靠亲友以及大中专毕业分配是排在前三位的原因。2011年因这三类原因迁入北京市的人员为17.5万人,占迁入人口总量的82.9%,其中:录取学生12.9万人,占61.1%;投靠亲友2.7万人,占12.8%;大中专毕业分配1.9万人,占9%。与2010年迁入人口相比,录取学生增加2.3万人,大中专毕业分配增加0.26万人,投靠亲友减少0.16万人。可见,录取学生增加是2011年户籍迁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常住外来人口增速明显减缓
如前所述,2011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总量继续增长,但是增速明显减缓,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2011年经济增速放缓。一般来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就越大,我们通常用就业弹性系数来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时期,全市就业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3.3%,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1.4%,就业弹性系数为0.29,这表明“十一五”时期,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长0.29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经济增速放缓,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低于“十一五”时期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速的放缓必然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弱。
二是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流动人口聚居地区的管理工作。一方面,部分地区在流动人口聚居区采取社区化管理模式,遏制闲散人员在村庄的聚居和滞留。另一方面,继续开展流动人口重点村排查整治工作,通过排查整治和整村搬迁改造,进一步改善城乡结合部社会秩序,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管理工作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外来人口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