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北京优势,加快首都金融业发展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金融业发展分析
内容提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业发展如何?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详细描述了首都金融业的现状,指出目前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经济普查的结果不但反映了首都经济的总体情况,还提供了大量与金融业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我们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现分析如下注[1]:
一、发展现状
经济普查结果中与金融业相关的内容既包括金融单位和金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又包括金融行业的主营收入、实收资本、利润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首都金融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一)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北京作为首都,具有信息、人才等发展金融业的独特优势,多年来,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市GDP总量为6060.3亿元,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13.8亿元,占GDP总量的11.8%,规模和比重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位(详见图1、2)。年末金融行业实收资本9618.4亿元,占全市的28.4%;实现主营收入4104.6亿元,占全市的14.3%;利润总额237.6亿元,占全市企业利润总额的11.9%;金融资产达到14.1万亿元,占全市总资产的65.2%。
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优势尤为明显。这些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7.8%。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金融业实现的增加值最高,比位于第二的批发零售业高出120亿元(图3),占第三产业的17.4%(图4)。总之,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已经成为首都的主导和优势产业。
(二)金融业基础好、潜力大,是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目前,首都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构种类多元化、地区分布集聚化、从业人员高层次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为今后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1.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日趋完善
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04年末北京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677家,多于上海的635家和深圳的243家,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除了数量多以外,金融机构的类型也比较丰富,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业务类型丰富。在现有的667家金融单位中,银行机构234家,占总数的34.6%;保险机构177家,占26.1%;证券机构59家,占8.7%;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207家,占30.6%(详见图5)。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服务的领域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完善。
2.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近几年,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首都金融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金融企业不断加快战略调整的步伐,原北京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原北京农村信用社改制后组建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华夏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华夏证券和北京证券也分别实现了重组。在目前的667家金融机构中,国有企业占5.2%,集体企业占7.2%,股份合作企业占14.0%,有限责任公司占33.8%,股份有限公司占13.3%,私营企业占18.9%,外资企业占7.1%(详见表1),首都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了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竞争发展的新阶段。
表1 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的金融机构基本情况表
类型 |
单位数 |
资产总计 |
主营收入 |
利润总额 | |||||
(个) |
(%) |
(亿元) |
(%) |
(亿元) |
(%) |
(亿元) |
(%) |
| |
国有 |
35 |
5.2 |
63387 |
44.9 |
1305.3 |
31.8 |
103.4 |
43.5 | |
集体 |
49 |
7.2 |
418 |
0.3 |
11.3 |
0.3 |
3.2 |
1.3 | |
股份合作 |
95 |
14.0 |
2505 |
1.8 |
68.6 |
1.7 |
22.2 |
9.3 | |
有限责任公司 |
229 |
33.8 |
22513 |
15.9 |
480.8 |
11.7 |
75.2 |
31.6 | |
股份有限公司 |
90 |
13.3 |
51566 |
36.5 |
2194.1 |
53.5 |
35.2 |
14.8 | |
私营 |
128 |
18.9 |
131 |
0.1 |
8.1 |
0.2 |
-2.8 |
-1.2 | |
外资 |
48 |
7.1 |
750 |
0.5 |
36.3 |
0.9 |
1.4 |
0.6 | |
合计 |
677 |
100 |
141270 |
100 |
4104.6 |
100 |
237.6 |
100 |
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首都金融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近年来外资金融企业纷纷抓紧时机进驻北京。目前,全市已经有外资金融企业48家,其中外资银行23家,外资证券公司2家,外资保险公司13家,外资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共10家。外资金融企业资产总计达到750亿元,营业收入36亿元,从业人员达7200人。
3.金融业地域分布集中
从金融企业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市金融业的分布相对集中,呈集聚化的趋势。在667家金融机构中,有80%集中分布在城八区内,其中以朝阳区、西城区、海淀区和东城区最多,分别为163家、139家、121家和59家。相应的,这几个区的金融业增加值也遥遥领先于其它区县,其中仅西城区的金融业增加值就占全市的1/3,是10个远郊区县金融业增加值总和的近5倍(图6)。
随着金融产业的不断集聚,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金融街、商务中心区和中关村三个金融功能区。仅金融街和商务中心区(CBD)两个功能区就集中了全市近一半的金融企业,其中银行业72家,证券业33家,保险业96家,其他金融单位101家。这些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0.8万亿元,占全市金融业的77%;营业收入3244.0亿元,占全市金融业的近80%;利润总额154.1亿元,占全市金融业的65%。金融功能区的形成不但促进了金融资源的进一步集聚,还有效降低了金融企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
4.金融业从业人员素质高
全市金融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5万人,绝大多数均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包含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达到10.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0%,而全市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仅为39%(详见图7)。此外,有6.3万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占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2%,远远高于全市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24%。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在金融机构中从事管理、营销、会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对各金融机构和全市金融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7 金融业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比较
(三)金融业对首都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近年来,北京金融运行平稳健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781.3亿元和13577.7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保费收入279.3亿元,是2000年的三倍,保险深度达到6.8%,保险密度达到2490.4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类证券成交额18512.9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金融业的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资源配置功能显现。截至2004年末,全市中资银行机构对基础建设贷款余额达2634.2亿元,有力支持了首都的城市建设;短期工业贷款余额1216.8亿,促进了第二产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贷款余额617.5亿元,扶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改造贷款余额227.2亿元,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上述贷款余额合计占全市中资银行当年全部贷款余额的37.3%,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
2.市场启动功能强劲。近年来,首都金融企业不断发展个人信贷等业务,为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提升经济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市中资银行个人消费性贷款余额达1990.4亿元,是2000年的70多倍;当年新增353.4亿元,是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加额的1.1倍。
3.社会保障功能有力。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扩大和保费总额的不断增多,保险赔偿与给付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4年,全市保险赔偿与给付5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其中,财产险赔款34.2亿元,人寿保险给付12.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8.2亿元。特别要指出的是机动车保险,2004年全市保险机构共承保近160万辆机动车,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70%,支付总赔款额近30亿元,很好地发挥了财产保障功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首都金融业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缺乏必要的金融要素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等金融要素市场是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管理资金、进行投资交易的重要场所,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大部分的金融交易不需要在有形的要素市场进行,但金融要素市场对于聚集和利用金融资源、培育金融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之初,不少人认为金融要素市场尤其是证券、期货等交易市场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考虑到首都稳定的特殊重要性,北京一直没有被列入建立金融要素市场的可选城市名单。到目前为止,全国主要的金融要素市场均设在北京以外的其它城市(见表2)。
表2:我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所在地
金融要素市场 |
所在城市 |
证券交易市场 |
上海、深圳 |
期货交易市场 |
上海、郑州、大连 |
外汇市场 |
上海 |
黄金市场 |
上海 |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
上海 |
银行间债券市场 |
上海 |
金融衍生品市场 |
上海(筹建中)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证监会网站等)
事实上,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一个相对成熟的经济体系中,只要监管有效,要素市场的存在不仅不会导致一个地区的不稳定,反而能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反,要素市场的缺乏使得北京丰富的金融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2004年,北京存款余额23781.3亿元,远远高于上海的19994.1亿元,但贷款余额仅为13577.4亿元,低于上海的14972.0亿元。存贷差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不能高效率地通过市场交易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此外,由于缺乏要素市场,一些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易中心向要素市场集中的上海等城市迁移,使北京出现了“金融空心化”的趋势。
(二)金融市场功能发挥存在缺陷
在缺乏金融要素市场的情况下,目前首都金融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市场功能也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北京金融业务和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市场,其他市场如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租赁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都较小。2004年,北京银行业集中的资产占金融业所有资产的80%,银行业的主营收入占金融业主营收入的76%(详见图8)。金融资产、金融业务的过度集中导致了金融资源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服务效率受到了影响。除了市场大结构不合理以外,各行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也不合理,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经营同构化现象严重。例如,银行业务集中度过高,对大客户争夺激烈,适合小客户、低端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证券业务主要集中于经纪、自营、承销等有限几个品种上,证券公司间存在过度竞争;保险险种主要集中于寿险和普通产险,单一险种规模过大。
图8 北京市各类金融市场的资产和收入情况
二是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欠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首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北京地区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发行企业债券累计融资2420亿元,只相当于中资金融机构同期本外币贷款余额的17%。国际经验与教训表明,过于依赖间接融资是一些地区出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在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明显滞后于股票融资。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北京地区企业债券累计融资额不足股票上市融资额的4%,债券融资远远落后于股票融资,发展极不均衡。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债券融资一般远大于股票融资。
(三)金融业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北京金融业发展环境较差注[2],已成为影响首都金融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是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欠佳。国际经验表明,有力的政策扶持是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上海市和深圳市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相继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对金融企业的办公用地、工资福利、员工出国、子女就学等问题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金融机构和组织,一些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投行总部以及资产管理中心、银行卡中心等纷纷迁离北京。北京直到2005年才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在优惠政策上朝沪深两地看齐。而此时竞争对手在金融政策上又已经迈出了新步伐,如深圳市政府在2006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支持和促进深圳金融业的更大发展。可见,北京的金融产业政策一直落后于沪深等城市。此外,一些金融政策的执行力度还不够。例如,对于“对在京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这一规定,不少区县仅能兑现区县直接承担的补助性资金,但难以兑现应当由区县先行给付、再由市里通过体制结算补助给区县的那部分资金。
二是政府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地方政府既不是金融业的监管者,也不是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提供金融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完善金融业发展的环境。目前,北京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相关的服务工作还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对金融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为金融企业办理各种手续的效率较低,程序过于复杂;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力度不够,全社会金融意识淡薄;对外界的推广与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完全展示北京发展金融业的优势;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与金融企业之间也缺乏顺畅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与外省市的金融合作不够,未能很好地推动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缺乏对金融行业的系统性调查研究,没有形成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这些问题不但减缓了金融业发展的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北京金融业的发展。
三是金融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浓。目前,北京市民的金融观念较为淡薄,相关知识较为欠缺,对金融产品的接受度不高。截止到2004年底,上海市累计发行银行卡5000万张,刷卡交易金额近1000亿元,而北京市刷卡交易金额仅为784亿元,市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还需要转变。此外,全社会的金融法律意识淡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金融业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几点建议
当前,北京的金融业正处于大力提升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WTO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和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首都金融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北京应当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市场的导向作用和企业的集聚效应,努力解决目前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水平
对于北京而言,加快金融业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一是努力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电讯、网络等金融配套设施的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打好硬件基础。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二是努力为每一个金融企业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在金融企业的入驻、注册登记、税费缴纳、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简化审批、审核手续,多为金融企业提供便利。完善和改进服务程序,通过全程办事代理制和网上互联审批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为金融企业服务的工作效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定期听取金融机构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加强与辖区内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战略沟通,为在京的全国性金融机构的职能转换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的金融意识,积极向国内外宣传和介绍北京的金融优势和金融政策,提升北京金融业的总体形象。
(二)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大力推动符合北京特色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的功能。一是努力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着眼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需求,积极争取那些需要建立但还未建立的要素市场。例如,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北京应积极向中央争取,力争使三板市场在京落户。二是大力推动北京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各项产权交易制度,在为国家及本市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做好服务的同时,吸引非国有产权和异地企业进场交易,努力使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中介市场。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市场和客户,提供信息、法律、咨询等各种专业化服务的市场所在,其数量和水平直接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应给予中介机构政策支持,以市场为基础发展投资咨询、资信评级、信用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业务,支持有利于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提高交易流动性的新型金融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努力使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
(三)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推进金融功能区的建设
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集聚效应,加强引导和规划,通过金融功能区来促进全市的金融业发展。一是加强对功能区的统一规划。应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明确金融街、商务中心区和中关村等功能区的定位分工,使其在竞争中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首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街应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中心、决策中心的地位,商务中心区应以外资金融机构为重点,中关村则应侧重于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二是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功能区周边的道路交通建设和功能区内部的区域路网建设,改善功能区的交通环境;加快餐饮、商业、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满足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需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功能区内的金融企业提供安全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三是推进功能区的金融创新和试点。发挥功能区“先试先行”的作用,鼓励功能区内的金融企业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通过功能区企业的创新带动全市金融企业的创新,以提高首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注[1]: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此外还引用了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北京市金融年鉴(2005)以及其它一些省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中的相关数据。
注[2]: 200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报告从生态视角审视和评估了国内各个城市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结果显示,北京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排名仅列第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