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统计数据 > 数据解读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字号:      分享:
日期: 2006-02-08 09:44     来源: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各具特色,其在全市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目前,北京现代服务业还存在着主体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域经济相对落后,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但是,北京具有资本、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只有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进一步扩宽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1998年,“首都经济”概念的提出确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等支柱行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软件业、法律服务、咨询调查等新兴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新亮点,为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总量持续扩张。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小。1978年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仅商业和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就占到第三产业的59.3%。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88.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65.4%

 


 

  具有相当规模。2004年底,全市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达到9.11万家,企业资产总量达到15.53万亿元,占第三产业的92.4%;企业平均规模为1.7亿元,是传统服务业的15.8倍。从业人员达到249.1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5.3%,是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1.1倍。

2004年北京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

现代服务业行业大类

单位数(个)

年末从业

人员(人)

资产总计

(亿元)

企业资产(亿元)

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合计

210164

474.75

197974.24

168169.22

4111.16

现代服务业合计

91123

249.13

185013.28

155344.42

2688.54

占第三产业比重

43.4

52.5

93.5

92.4

65.4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1493

7.30

6977.59

6952.84

285.72

计算机服务业

4941

8.40

844.46

783.43

79.34

软件业

6215

12.82

912.72

910.31

84.58

银行业

234

7.27

112356.91

85736.16

669.16

证券业

59

1.29

561.44

553.73

35.92

保险业

177

5.09

7722.23

7717.48

8.72

其他金融活动

207

1.35

20629.35

20629.35

0.00

房地产业

9960

31.86

10016.36

10016.36

436.11

商务服务业

36694

61.74

19334.47

19061.80

268.67

研究与试验发展

2256

11.86

953.15

401.48

105.76

专业技术服务业

7284

19.25

1161.72

1020.66

129.47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6005

7.20

599.62

555.87

41.81

地质勘查业

171

0.57

217.84

203.60

-0.59

环境管理业

495

2.80

74.25

59.73

14.08

教育

6245

38.71

1120.79

76.35

286.33

卫生

1540

15.13

439.00

32.52

99.12

社会保障业

297

0.28

8.21

0.38

1.63

新闻出版业

1180

6.30

408.56

318.56

65.22

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

1097

2.78

343.69

103.44

44.21

 文化艺术业

2857

3.50

149.44

71.05

19.86

体育

618

1.26

51.62

19.50

6.19

娱乐业

1098

2.39

129.86

119.83

7.23

  运行情况良好。2004年全市现代服务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424.58亿元,利润总额1239.73亿元,分别是传统服务业的85.3%和3.97倍,占第三产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46%和80%。2004年,现代服务业实现税金合计达到678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税金的66.1%。

  2、重点行业运行平稳

  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房地产业是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三大支柱行业,2004年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均在10%以上,分别为26.5%、16.7%和16.2%。此外,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发展较快,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均上升到10%左右。

  金融业是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行业。2004年末,全市677家金融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总计9618.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4.6亿元,利润总额237.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8.4%、14.3%和11.9%。该行业以全市2.1%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全市11.8%的GDP和18%的税收。金融业中近94%的增加值来自于银行业,2004年银行业实现增加值669.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3%和全市的11%。2005年,银行各项业务继续稳定增长,行业发展态势良好。11月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25.8%,贷款余额增长14.3%。受其带动,2005年1-3季度,全市金融企业实现增加值468.1亿元,同比增长8.8%;占第三产业的23.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449.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0.9%。该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2004年全市信息服务业法人单位达到12649个,占全国同行业法人单位的17.8%;从业人员28.5万人,占全国的11.9%;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8.2亿元,占全国的17.5%;实现利润总额550.3亿元,占全国的32.9%。电信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2004年,电信业利润总额为495.5亿元,占信息服务业利润总额的比重高达90%;人均实现利润为136.8万元,是其它信息服务业平均水平的68.7倍;资产利润率为7.5%,是平均水平的2.9倍。2005 年电信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利润水平,1—3季度完成业务总量125.8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利润总额80亿元,占行业利润的84%。

  房地产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43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0.6%。该行业市场化水平较高,2004年,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和外商投资法人单位占行业单位总量的79.8%,资产总量占64.3%,主营业务收入占74.2%。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市房地产经济过热的现象有所抑制。2005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2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幅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了8.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工面积比上年增长8.2%,增幅回落1.3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季度,房地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逐季下滑。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全市吸引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2004年行业吸收合同外资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同期三产合同外资额的55.6%。实际利用外资占第三产业的33.4%,同比增长1倍左右。外资企业经济效益良好,2004年该行业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96.7亿元和169.4亿元,占行业总量的26.2%和69.2%。

  此外,以提供信息与智力服务为显著特点的法律服务业、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虽小,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2005年1-3季度,上述三个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利润17.7亿元,增长17.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市智力资源丰富,行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2004年,全市共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单位1.57万家,从业人员达到38.9万人。近年来,一批规模大、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发展迅速。受其带动,行业整体效益良好。2005年1—11月,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5.8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利润总额23.48亿元,在众多行业利润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15.4%的增幅。

  3、四大功能区发展各具特色

  首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是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地区。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单位的81.5%、增加值的88.8%、资产总额的98%、主营业务收入的93.5%、利润的95.5%、利税的94%在此集聚。该地区文化体育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占全市的行业比重都超过了90%。

  首都核心区金融业发展优势明显,2004年,核心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行业份额的5成以上。除西城区外,宣武区、崇文区金融业也发展成为本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2004年行业增加值占本区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38.4%和33.5%。

  城市功能拓展区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发展比较均衡。2004年,占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在10%以上的现代服务业行业有6个,分别是金融业占19.6%、房地产业占17.7%、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占15.3%、信息服务业占14.3%、教育业占13.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0.2%。

  城市发展新区由于承担着疏散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的职能,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较快,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外,其他5个区现代服务业的第一大行业都是房地产业。

  生态涵养区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较小,只占全区第三产业的54.2%和全市现代服务业的2.5%,房地产业在该区域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2004年各区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现代服务业企业(家)

占全区单位比重%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

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增加值

首都核心区

21166

44.7

946

61.7

69.8

 

 

东城区

6787

47.6

287

58.7

64.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95.51

西城区

8469

49.1

506

67.9

76.8

  金融业

244.79

崇文区

2213

34.9

48

51.5

66.3

  金融业

16.05

宣武区

3697

38.9

105

50.9

59.7

  金融业

40.37

功能拓展区

52316

39

1329

47.8

65.4

 

 

朝阳区

19201

39.5

454

40.6

52.5

  房地产业

116.75

丰台区

6085

28.9

153

46.0

69.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察业

36.92

石景山区

2023

32.3

33

18.2

65.9

  金融业

7.52

海淀区

25007

43

688

60.2

77.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38.97

城市发展新区

11362

22.4

224

21.4

61.4

 

 

房山区

2043

21.5

33

15.5

56.9

  房地产业

11.18

通州区

1682

17.7

31

23.9

57.7

  房地产业

12.41

顺义区

1590

20.8

36

15.7

48.5

  房地产业

12.46

昌平区

2923

0.29

70

38.5

76.4

  房地产业

26.07

大兴区

2678

20.6

40

29.0

63.7

  房地产业

17.00

开发区

446

33.3

14

9.3

58.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28

生态涵养区

5287

23.9

63

22.9

54.2

 

 

门头沟区

1098

23.4

10

25.4

58.6

  房地产业

2.62

怀柔区

1232

24.5

16

19.7

53.9

  房地产业

4.38

平谷区

1283

25

11

21.7

53.3

  房地产业

3.55

密云县

1050

23.4

16

23.2

54.1

  房地产业

7.88

延庆县

624

22.2

10

28.6

51.5

  教育

2.34

  注:各区县数据不含市级直报单位

  二、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1、外资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倾斜

  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准入程度的逐步放宽,使我市利用外资呈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2005年1-10月,全市合同外资金额53.7亿美元,投向现代服务业的外资比重达到58.3%,占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85.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9亿美元,占三产实际利用外资的99.1%。商务服务、房地产、计算机应用服务、信息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2005年1-10月,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占第三产业的58.3%,同比增长44.2%。

  2、现代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上海、北京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率先成为了国际现代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与此同时,和国际制造行业联系紧密的投资公司陆续跟进。如诺基亚、索尼爱立信、西门子均看好首都的区位优势,将投资公司落户北京。目前,北京累计批准的外资投资性公司达到139家。外资在制造业的投入促进了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和物流公司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189个,跨国公司总部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开办代表处、办事处的有293家,占总数的58%。总部经济在北京“生根”,产生了五个效应,即税收供应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这些效应的显现都直接或间接地为高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辐射功能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市逐步形成了金融街、CBD、中关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相对聚集的区域,中心城区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金融街:金融资产总额占全国的60%左右,控制着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是国内最大的货币资金市场。受其带动,2004年西城区金融业资产总计7329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4亿元,分别占全区三产的85.1%和60.7%, CBD:截至2005年3季度入驻企业已达3010家,其中现代服务业企业1972家,占入驻企业总数的65%以上。全市80%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的驻中国代表处,95%的驻北京代表处都聚集在该区域。除了像金融街、CBD、中关村等这些“老牌”区域外,顺义空港物流园区、通州物流园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亚奥会展产业区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正迅速成长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依然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增速较慢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

  1、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主体行业的带动

  一是支柱行业带动力不强。2005年1-3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GDP增速1.7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中的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发展不足,对行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5年房地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持续走低。1-3季度,分别为5.1%、4.8%和4.6%, 行业经济效益也不够理想,今年前三季度,行业亏损面达67.5%。

  二是优势行业发展不到位。北京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但2004年,教育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4.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2.4%、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2、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协调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而城市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加之受资源禀赋、设施建设、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一是产业规模、比重呈现从城区向平原区、山区依次递减的趋势。二是现代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城区也存在着南北差别。北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金融、商务、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型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2004年,北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相当于南城(崇文、宣武、丰台)的 6.3倍。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接近的城区之间,由于自行建设,也日益暴露出定位雷同、特色单一、功能欠缺等问题。资源内在的互补效应、协同效应、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区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和趋势。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结果。和上述两个区域相比,北京所处的京津唐地区发展环境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城市规模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规模差距不大,地区生产总值均在500亿元以上,而京津唐地区,除北京、天津外,其余城市规模普遍偏小,承德、廊坊等城市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00亿元。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约占全国的19%。各个城市不仅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发展比较均衡。珠三角人均经济实力最强,许多城市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总体来看,从北往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依次减少,市场开放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依次升高。珠三角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外商投资经济发达;长三角依托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经济活力逐步增强;京津唐地区则明显受到国有经济改革滞后的影响,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

  四、首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北京承担着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城市土地、水和自然资源奇缺,人口众多,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集约化的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资源能耗低、附加价值高的现代服务业。虽然首都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都优势。北京是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政府公共资源丰富,企业能便捷、及时地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和政策导向。

  资本优势。北京是中央金融决策中心,拥有大量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总部,是金融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密集地,“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总部都在北京。

  技术、研发优势。科研院校众多,重点高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各类人才密集,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半以上分布在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中,55%在北京。

  旅游资源优势。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园林、博物馆、名人故居众多,旅游业发展较早,产业规模、效益和成熟度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www.TT91.com

  市场需求优势。北京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信息化水平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上奥运经济的带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www.TT91.com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更加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不趋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扬长避短,走错位发展的新路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是全面提升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的局面,消除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加快各行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企业化进程。打破所有制垄断,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有效确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现代服务业的合理界限及其不同的管理方式。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科技服务、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都应允许、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并在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是大力推进卫星城、小城镇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和环境管理业。大力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培训、文化、卫生和电信传输业。因为,与市区相比,北京的卫星城、小城镇和农村在这四大行业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但其市场发展前景和潜力则是巨大的;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有效从事现代服务业的根本保障,亟待快速发展。

  四是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选择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属于核心技术、有实用价值或广阔市场需求的技术项目,有效开展技术攻关及应用性推广,带动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水平上新台阶。

  五是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外资特别是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而外资的引入,又会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规范效应和增加供给的效应。因此,北京应借助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以推进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建设意见 法律声明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56249676(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27  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