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精神,2018年3月,市政府印发通知,部署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和3.1万名普查人员,始终坚持首善标准,严格把控数据质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全面突出北京特色,圆满完成了经济普查各项任务,普查取得重要成果。
一、普查数据清晰呈现全市二、三产业发展全貌
(一)摸清了二、三产业经济总量
普查登记结果显示,2018 年末,全市二、三产业各类单位107.9万个(不含个体经营户),比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时(以下简称三经普)增长50.7%。其中,法人单位98.9万个,比三经普时增长56.8%。
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量211.96万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73.6%。
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31万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33.9%。
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361万人,比三经普时增长22.5%。
(二)摸清了二、三产业经济结构
法人单位数量分产业看,第二产业6.1万个,占6.1%;第三产业92.8万个,占93.9%。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7.3万个,占27.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5万个,占18.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4万个,占15.6%。
法人单位资产总量分产业看,第二产业8.69万亿元,占4.1%;第三产业203.27万亿元,占95.9%。资产总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金融业148.63万亿元,占7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43万亿元,占9.2%;房地产业9.7万亿元,占4.6%。
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分产业看,第二产业3.85万亿元,占21%;第三产业14.46万亿元,占79%。营业收入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6.68万亿元,占36.5%;金融业2.49万亿元,占13.6%;制造业1.7万亿元,占9.3%。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产业看,第二产业203.6万人,占15%;第三产业1157.4万人,占85%。从业人员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7.2万人,占13.8%;批发和零售业161.4万人,占1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0.4万人,占10.3%。
(三)摸清了二、三产业空间分布
法人单位数量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朝阳区21.5万个,占21.7%;海淀区15.9万个,占16.1%;丰台区8.9万个,占9%。
法人单位资产总量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西城区121.62万亿元,占57.4%;朝阳区19.56万亿元,占9.2%;海淀区15.09万亿元,占7.1%。
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朝阳区3.96万亿元,占21.6%;海淀区3.54万亿元,占19.3%;西城区2.79万亿元,占15.2%。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地区看,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朝阳区294.7万人,占21.8%;海淀区281.8万人,占20.8%;西城区119.7万人,占8.9%。
二、普查数据客观展现首都经济发展成就
5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创新驱动,首都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根据经济普查结果核算,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1万亿元,继2007年超过1万亿元、2013年超过2万亿元后,突破3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2位。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万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
2018年末,全市二、三产业各类单位超过100万个(不含个体经营户),达到107.9万个。全市二、三产业资产总量突破200万亿元,达到211.96万亿元。
(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工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利润率为7.4%,比三经普时提高0.7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2.7元,比三经普时下降1.9元;资产负债率为45.2%,比三经普时下降7.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425.8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34.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5%,比三经普时提高3.5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4971.1亿元,比2014年增长27.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3%,比2014年提高4.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稳中有进。根据经济普查结果核算,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0.4:16.5:83.1,服务经济特征更加明显。第三产业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量合计189.58万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71.2%,占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9.4%。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合计12.59万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34.4%,占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8.8%。
(三)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呈现新趋势
中心城区[2]以外区域加快发展。该区域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分别比三经普时增长1倍和31.8%,远高于全市56.8%和22.5%的增长水平;占全市的比重分别比三经普时提高9.7个和2.1个百分点。
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壮大。2018年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共有二、三产业法人单位9.8万个,资产总量102.91万亿元,分别比三经普时增长54.2%和81%。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占全市9.9%的法人单位拥有全市48.6%的资产总量,创造了全市47.7%的营业收入。
(四)双轮驱动,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科技创新表现活跃。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274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28.6%。全市专利申请量2.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万件,分别比三经普时增长7.5%和12.4%;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50.3%,比三经普时提高2.2个百分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9%,比三经普时提高5.8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5.1万个,比三经普时增长54.2%;资产总量2.72万亿元,比三经普时增长1.4倍;从业人员121.2万人,比三经普时增长28.7%。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4.7万个,比三经普时增长55%;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0.4万个,比三经普时增长27.8%。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数据监测始于2014年。
[2] 中心城区是指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