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经济 社会总供给: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增长速度比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9%的预期目标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1999年我市经济运行中有50年庆典等有利因素的积极影响,更受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制约,在这种形势下,总体经济运行仍保持了比较活跃和积极的态势,经济增长率稳中有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803元,比上年增长9.3%。 三次产业继续保持 “三二一” 格局,产业发展出现新变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38.3亿元,增长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3.9亿元,增长12.5%,比全市经济增速高2.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2%,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5年以来,第二产业增速和贡献率首次高于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第一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增加值87.5亿元,增长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 社会总需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全市投资需求增长平缓,消费、出口需求增速较快,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显不足。投资需求增势减缓。1999年全市投资在67项国庆重大工程的带动下,上半年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走势,8月份后,全市投资逐月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地方完成投资831.8亿元,增长7.7%,中央完成投资338.8亿元,下降11.5%。在全市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长最快,全年完成投资421.5亿元,增长11.7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32.7亿元,增长0.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75.2亿元,呈下降趋势为 -17.1%。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向住宅建设倾斜,其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不断加快。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减弱,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的效应发挥,全市出口降幅逐月减缓,地方企业累计出口从8月份开始转降为升,增速逐月加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343.9亿美元,增长12.7%。其中出口9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9%。地方完成出口32.6亿美元,增长15.2%。从地方出口产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值30.1亿美元,增长14.2 %,占出口总值的92.3%,比上年有所下 物价: 全年物价总水平继续呈低位运行状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8%,比上年降幅有所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比上年涨幅低了1.8个百分点。物价改革稳步推进,年内先后调整了书报杂志、邮政电信、民用燃料、自来水、医疗、公共交通等价格,逐步理顺商品、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 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每百元固定资产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85.4元,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34642元/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12153元/人,增长1.8%;第二产业37929元/人,增长14.3%;第三产业37318元/人,增长5.8%
二、行业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养殖业领先于种植业快速发展。全年养殖业产值88.9亿元,实际增长11.6%,高于种植业9.5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8.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种植业结构看,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蔬菜、花卉、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比重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大幅提高,已达170多种,原来仅在宾馆、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规模(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9.3亿元,增长13.4%。中央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373.7亿元,增长9.3%。非国有工业率先增长,其中三资工业完成增加值231.8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23.9%。重工业发展速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9.84%,比上年提高7.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3.5亿元,增长41.0%,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99.6亿元,增长21.6%,亏损企业亏损额36.1亿元,比上年下降2.1%。 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92.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在全市投资增速减缓的作用下,施工生产增长平稳。全年施工面积655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竣工面积232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4%。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49.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3万元/人,分别增长4.8%和10.7%。 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货物运输量29787.4万吨,比上年下降7.5%;旅客运输量15984.7万人次,增长31.3 %。公路运输随着道路状况的逐改善,发挥方便快速的优势,国有运输和社会运力并举,运力运量有所增长;铁路通过调整高低峰谷运力和增设豪华列车等手段,挖掘潜力,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吸引了大批顾客;航空则以其速度的优势和良好的服务,适应人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满足人们高品质的要求。三种运输方式分别占货运量的86.1%、13.8%、0.1%和客运量的61.8%、33.3%、4.9%。 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数字化网络化经济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全市邮电通信业持续高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57.4亿元,增长23.2%。发送报刊14.1亿件,杂志5480万份,特快专递777万件,分别增长0.1%、1.8%和23.3%。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743万门,比上年增长8.2%。电话普及率达到62部/百人,市区电话普及率达到89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3.9万户,当年新增67.2万户;新设IC卡公用电话5870部。 国内贸易业:全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年社会商品购进总值2327.1亿元,增长17.3%;商品销售总值2658.6亿元,增长27.2%。商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好转。全年2000余家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业累计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673.2亿元,增长8.3%;人均实现销售收入64.5万元,增长15.1%。 金融、保险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在国家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存款增势明显减缓,货币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的政策显示出一定效果。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67.2亿元,比年初增加14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低于上年同期增幅31.9个百分点。全市贷款余额4007.8亿元,比年初增加559.6亿元,受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及政策性银行贷款管理方式改变等各种因素影响,比上年少增加52亿元。全年累计回笼现金40亿元。 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全年证券交易机构交易额10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6.6%;股票交易额5505.7亿元,上升60.7%;全年国债交易额600亿元,下降50.8%。 保险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国内外保险业务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人寿险实现保费收入59.4亿元,下降1.3%;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7.1亿元,增长12.4%。全年保险 房地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随着国家房改政策的陆续到位,经济适用房的启动,住房逐步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37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竣工面积12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4%。商品房销售平稳增长。全年销售商品房544.4万平方米,增长33%。其中销售商品住宅48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6%;商品房销售额307.5亿元,增长42.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232亿 三、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2.7亿元,比上年下降5.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2%,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重点工程:市政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确定的67项重大工程项目,经过精心施工,在国庆前夕陆续竣工和外沿亮相,装点了节日的首都。到年末,共完成投资174亿元。第九水厂三期25万吨工程、高碑店热电厂、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市内工程、北京电信工程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工程等一批项目完工,水、电、气、热、环卫、电信等基础设施供应能力明显提高。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海洋馆、西单文化广场、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等一批文化设施和大型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全年国家和市重点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122.2亿元,占全市投资额的11.4%。 道路建设:平安大街改造、地铁“复八线”、东四环路均已建成通车,昆玉河通航成为北京第一条集旅游、交通、休闲为一体的水上航线;轻轨铁路、南四环路建设已在年底开工,贯穿南北的第三条地下铁路正在筹划之中。 公用事业:公共交通的乘车环境不断改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行为逐步规范。全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达到1.4万辆(不含出租车),其中清洁燃料车2724辆、空调车736辆。运营线路总长度突破17000公里,其中公共交通总公司新辟公共电汽车线路60条,调整延长线路48条。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49.5亿人次,其中公共电汽车和小公共汽车运送乘客38.6亿人次,占78%;地铁4.8亿人次,占9.7%;出租汽车6.1亿人次,占12.3%。 全年自来水销售量7.7亿吨。集中供热面积突破4000万平方米。全年用电量为297.8亿千瓦小时。新增燃气用户近30万户,为提高燃气质量而置换天然气的用户达到9.1万户。 环境保护:市政府将防治大气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煤烟型污染得到控制。共有6700台茶炉、21000台大灶、4127台1吨以下和662台大吨位燃煤锅炉改用清洁燃料,实现了四环路以内无燃煤大灶,冬季取暖使用低硫煤;取缔露天烧烤3万多起。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加重趋势有所缓解。更换清洁燃料车2.1万辆,强制取消“面的”5000多辆,并采取加强汽车尾气检测等措施。扬尘污染得到防治。全年道路机扫面积扩大到2019.9万平方米,喷雾压尘面积扩大到1380万平方米。由于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据全年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全年空气污染指数3级及好于3级的天气天数占全年天数的75%,实现了年初市政府提出的达到70%以上的目标。 绿化美化:以新中国成立50年大庆和澳门回归为契机,城市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全年共拆除各种违章建筑455万平方米,恢复绿化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全年新植树木224万株,城近郊区公共绿地面积达4989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2平方米;全市林木覆盖率42%,市区绿化覆盖率35.3%。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筹资建设的亮丽工程,共投资5.9亿元,使北京的夜晚亮了起来;西单文化广场、建国门街心花园等一批综合性休闲娱乐多 四、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45项,合同总金额30.6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4%、51%和55.6%。实际利用外资全年完成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利用外资突破了以往合资、合作、独资的“三资”企业模式,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外资银行和股份制企业。现有“三资”企业增资已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方面,全年新增投资10.1亿美元,增资额占全部合同外资额的五成以上,其中老企业增资额呈明显上升。全球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54家来京投资,比上年增加3家。对外借款增势明显,金额达9亿美元,增长9%。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额2.5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5%;完成营业额2.62亿美元,同比下降42.9%。年末在外人数3476人,下降4.6%。 旅游: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使我市旅游业掀起高潮,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5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来京人次与增速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亚洲游客增长28.4%,远远超出平均水平,欧美及大洋洲游客也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9260万人次,总花费4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6%,其中外地来京游客6130万人次,增长6.1%,在京花费417亿元,增长6%。 开发区:全市科技园区、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发展加快。全年新增建成区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累计达到27.2平方公里。完成招商企业1112家,比上年增加147家。累计入区企业10613家,其中投产企业9071家,比上年增加1522家。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实现增加值2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2%,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极大地促进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27家,比上年增长92.9%,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690家;全年完成增加值226.1亿元,增长24.4%;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64亿元,增长39.6%。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4万人,约占全国的18.4%。科技经费筹集总额230.4亿元,约占全国的16.9%,其中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85.3亿元,约占全国的30.9%。科技成果1万多项,获国家级奖的约占全国的30%左右,论文产出约占全国的16%。全市技术市场签订合同20711项,合同金额92.2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88.5 亿元,均位居全国首位。全市有独立科技信息机构50多个,首都信息化正在向更加广泛的领域推进。 教育: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为49.2亿元,增长18.7%。高等教育继续贯彻“共建、合并、合作、调整”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实力,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近两万,比上年增长19.6%;高等学校招生7.8万人,比上年增长25.8%。成人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收新生8.8万人,比上年增长8.5%,毕业生达到6.9万人,比上年增长15.3%。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8 文化:文化事业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3800多个,创造增加值近10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节庆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北京新年音乐会、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组织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型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览;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有19项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世纪坛一期工程、中山公园音乐堂、首都剧场等一批文化设施新建、改建工程相继竣工。全市拥有文艺团体近40个,演出近万场次。图书馆24个,博物馆110家。 卫生: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990个,医院床位6.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7万人。医疗改革成效显著,已有20家市级医院通过验收,完成了精简10%的目标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形势喜人,全市146家审批合格的社区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了社区服务规范化,推进了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增设了保健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农村卫生工作取得全面进展,完成卫生“三项建设” (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39项,其中98%已完成并交付使用;有71.5%的行政村开展了合作医疗,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体育: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进程加快。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北京市第四届农民运动会。群众性健身活动呈现新局面。为群众配建了总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场地,开通了全民健身信息台,并隆重举办了第二届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直接参与人数近300万人次。竞技体育取得佳绩,我市共派出运动员1674人次参加国际、国内152项次比赛,获得金牌64枚,银牌37枚,铜牌39枚。 六、人民生活 人口: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共有1257.2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49.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099.8万人。 就业及社会保障:在用工数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职工人数约454万人。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就业渠道,6.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5.7%。年末城镇实有失业登记2.8万人,登记失业率0.62%,失业人员就业率62.89%,实现了60%的既定目标。随着相关规定的出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及退休人员达379万人,参加失业保 居民收入: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3500元,比上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2.8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9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5%,首次降到40%以下,显示出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了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全年人均纯收入4316.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132.5元,增长6.4%。 居民储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680.7亿元,比年初增加390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29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62.4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7.6亿元。 居民住房: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完成住宅投资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1%,住宅竣工面积151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扣除集体宿舍、高档公寓、别墅后的竣工面积为1393.8万平方米,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5.4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8.65平方米,增长3.7%。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到年末总开复工面积350.3万平方米,完成竣工面积129.1万平方米;截至年底,已预售53.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45.8万平方米。这类住房以其价格较低、贷款方便、利息收取也较低的优势成为居民住房消费的热点。 附1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所涉及的增加值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2 统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