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各有关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十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的各项准备、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进行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快速汇总数据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人口发展变化有如下特点:
一、全市总人口达到1381.9万人
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为1381.9万人,与1990年7月1日0时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81.9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300万人,增长27.7%。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大幅度增长所致,据统计,外来人口增加占总增加人口的70.4%。
二、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普查时点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出生人口为8.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0‰;死亡人口为7.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1‰;自然增加人口为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与1990年相比,出生率下降了6.4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了0.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了5.7个千分点。全市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格局继续得到巩固。
三、人口地区分布由城区向近郊区扩散
快速汇总数据表明,我市人口的地区分布呈现出由城区向近郊区扩散的趋势。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市城区人口为211.5万人,占15.6%,近郊区人口为638.8万人,占47.1 %,远郊区县人口为506.7万人,占37.3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近郊区人口的增幅最高,十年零四个月人口增长了60.2%,而远郊区县的增幅只有12.7%,城区则减少了9.5 %。从所占比重来看,城区和远郊区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6个和 4.2 个百分点,而近郊区人口则上升了10.2个百分点。
四、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
北京市的家庭户规模在逐渐缩小,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417.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14.5万人,占总人口的87.9%,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2人减少了0.3人。说明三口人和两口人的家庭户占主体,是我市推行计划生育、保持低生育水平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五、总人口性别比略有上升
全市人口中,男性为720.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女性为661.3万人,占总人口的47.9%。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0,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略有上升,高于1990年的107.0。总人口性别比上升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性别比高而造成的。
六、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7.8万人,占总人口的13.6%; 15--64岁的人口为1078.6万人,占总人口的78.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8.4%。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1990年北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尚处在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的过程中,到1995年,年龄结构已完全进入老年型,而到2000年,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使得北京市的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
七、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071.6万人,占总人口的77.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0.3万人,占总人口的22.5%。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1个百分点。这表明九十年代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受过大学教育的由9300人上升为16843人;受过高中教育的由18978人上升为23151人;受过初中教育的由30551人上升为34391人;而受过小学教育的则由22579人下降为16956人。其中: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81.1%。 全市人口中,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58.5万人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0.9%下降为4.9%,下降了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