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稳步提升 品质化生活逐渐显现
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8-11-01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北京市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扩大,2010年[1],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2万元大关,2014年超过3万元,2017年达37425元,是1990年的25.5倍。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居民生活品质显著增强,美好生活蓝图正在快速构建。
一、消费支出全面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一)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全面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受经济发展条件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制约,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整体偏低。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490元,农村居民仅为253元。随着收入的逐步提高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大力推动,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全面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34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10元,分别是1980年的82.3倍和74.3倍。全市人均消费支出3000元以上人数占比由2015年的29.0%提高到2017年的39.5%,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全面提高。
(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加快,1990-2017的27年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2.7%。分城乡来看,1980年至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的年份有19个,集中在1978-1989年、2003-2017年两个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初步释放;21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了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支出,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刺激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扩张;进入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3-2017年,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速为11.4%,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
图1 1980-2017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增速
二、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突出表现为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
(一)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消费理论通常将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层次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其消费层次逐渐递增,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在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2005-2017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9.4%下降到20.2%。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1.1%下降到2017年的1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2.3%下降到2017年的24.7%。
图2 1998-2017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二)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明显增长
随着城乡居民物质温饱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追求自我发展和更高生活品质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开始显现。以交通通信类和医疗保健类为代表的消费支出大幅增加,增速明显加快,占比稳步提升,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支出也逐渐扩大。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交通通信类支出突破5000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3917元,比2005年翻一番。其中,城镇居民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较1998年分别提高8.1个和2.7个百分点,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325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7%,与一个中部地区县城一年的人均消费支出额大体相当。
图3 1998年与201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从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看,交通通信和医疗等消费支出占比较1998年分别提高9.2个和3.0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4%和12.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1314元,是1998年的3.5倍。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居民生活稳步向好。
图4 1998年与2017年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三、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需求日益多样
(一)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经历了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无到有、品质从低端到高端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居民耐用消费品停留在老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且仅被少数家庭享有。198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均为2台、拥有洗衣机12台,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量分别增加到149台、107台和102台,之后消费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更新换代占据主要需求。
空调、电脑、手机、汽车则经历从无到有、快速增长的过程。空调每百户拥有量从无到100台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自1997年后高速增长,2014年达到最高点,年均分别增长14.2%和37.7%。汽车每百户拥有量2006-2010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7.2%,虽然自2011年以来受北京市汽车限购政策影响,汽车购买增速有所减缓,但北京市淘汰老旧机动车辆置换购车补贴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推动城镇居民购车的档次迅速提升。随着近年来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家庭汽车购置量增速加快,2011-2016年年均增长14.9%,高出同期城镇居民家庭增速9.7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新型高端耐用消费品如洗碗机、消毒柜、健身器材、组合音响等快速增长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提高,消费需求多样,更多居民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
(二)信息消费大幅提升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升级和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移动手机等信息化硬件产品的需求,通信网络的多次提速降费措施助推居民信息消费大幅提高。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通信支出1232元。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计算机105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4部,分别是1998年的7.0倍和74.7倍。移动电话上网的比例高达74.1%,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比例达92.4%,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居民生活日益便利快捷。
(三)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和弹性工作制、固定假期的设置,居民日常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以旅游消费为代表的休闲娱乐需求明显增加,消费需求向个性化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旅游只是少数人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越来越普及。消费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含团体旅游、景点门票等)135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达1538元。旅游消费不断提档升级,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自驾游、出境游等旅游消费红火,体验式、个性化旅游套餐也受到广泛欢迎。以出境游为例,2009-2017年,全市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数由84.9万人次增长至511.5万人次,年均增速达25.2%[2]。
四、数字化消费彰显活力,新消费热点频频涌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推动消费行为习惯持续发生变化。从商场购物到网络购物,从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从私人占有到共享商品,数字化发展激发了消费活力。
(一)线上消费规模快速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购物异军突起,伴随着智能终端、电子支付手段以及快递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网购更加便捷,网购人群不断增加,居民网购的习惯逐渐养成,互联网消费规模快速扩张。2017年,北京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突破2371亿元,较2014年增长62.7%[3]。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为952元,较2013年增长158%,年均增速高出同期全市人均消费支出增速2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网购支出1073元,是2013年的2倍;农村居民人均网购支出180元,年均增长38.7%。
(二)移动支付推动消费模式转变
网络购物普及以来,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助推下,支付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移动支付使消费便捷化、快速化,推动消费增长。2017年6月,全国手机网上支付类应用用户规模为5.02亿,与2016年12月相比,仅半年增长率就达7.0%。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结算方式越来越受居民喜爱,“线下购买+线上结算”模式逐渐走进居民生活。近期调查数据显示,包含手机银行、微信、支付宝和小米等其他支付在内的移动终端支付方式受到全市居民热切追捧,在各类支付方式中合计占比达到60.9%。互联网移动端与电子商务领域的高速发展成果,正通过居民日常支付方式的转变逐步显现。
(三)共享经济、智能购物成消费热点
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加速发展,居民消费热点新颖多元,共享经济成为一大亮点。调查数据显示,在近期会新增或追加的12项消费中,全市网约车、共享单车以及汽车租赁等共享理念引领下的消费项目占比11.1%。其他服务消费需求也呈现“热点多、潜力大”的特点,外卖、教育培训等有特定消费群体的类别消费热度不减。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让居民对消费体验有了更高、更智能化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和VR设备的出现帮助居民提前体验计划购买的商品;在特定场景中购买需要的商品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通过社交网络、网上视频或照片找到相关的商品并一键购买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选择。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正在被重新塑造,全新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
[1] 本文所使用历史数据(1978-2017年)均已回溯为现行口径(即与2017年同口径)数据。
[2]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
[3]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