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与问题分析
-
内容提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其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示精神,本文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和现状分析基础上,指出协同发展中存在的四点问题。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明确提出,要从事关首都发展的高度形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认识。本文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初步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与建议。
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含义
所谓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宏观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劳动力等方面内容。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2013年5月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协同发展,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线的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行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达到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谋求区域的整体共同进步。
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等7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因此,产业协同发展必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1. 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京津冀、长三角[①]、珠三角[②]是我国三大主要经济圈。2012年,三大经济圈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11.1%、21%和9.2%。京津冀的人均GDP低于其它两个经济圈,GDP增速低于长三角0.5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长三角第二产业发达,珠三角第三产业比重高,而京津冀则一产比重最高,二产比重最低,三产比重居中,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见表1)。
表1 2012年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地区
GDP
人均GDP(元)
产业结构
总量(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
增速(%)
京津冀
57348.3
11.1
8.4
53637.5
6.1︰43.1︰50.8
长三角
108905.3
21.0
8.9
69175.0
4.8︰48.0︰47.2
珠三角
47779.6
9.2
8.1
84355.0
2.1︰46.2︰51.7
注:1. 长三角和珠三角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3》;
2. 京津冀数据来源于各地2012年统计年鉴。
2.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互补性强
2012年,京津冀GDP合计达到5.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1%。三地中,河北GDP占全国比重最高,达到5.1%;天津GDP增速最快,为13.8%。
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人均GDP等指标是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2012年,北京人均GDP接近1.4万美元,一产比重不足1%,三产占比接近77%,城镇化率为86.2%,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天津人均GDP虽高于北京,接近1.5万美元,城镇化率为81.6%,但三产比重仅为47%,且低于二产比重,综合判断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河北人均GDP为5797.9美元,城镇化率仅为46.8%,一产占比在10%以上,二产比重超过三产,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见表2)。
河北与北京的工业互补性较强,北京服务业发达,合作提升空间较大。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强调分工和定位,实现互补、互利、互融。
表2 2012年京津冀GDP及三次产业结构
地区
GDP
人均GDP
(美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总量
(亿元)
占全国
比重(%)
增速
(%)
全国
518942.1
100
7.7
6088.7
10.1
45.3
44.6
京津冀
57348.3
11.1
8.4
8500.4
6.1
43.1
50.8
北京
17879.4
3.4
7.7
13862.9
0.8
22.7
76.5
天津
12893.9
2.5
13.8
14765.9
1.3
51.7
47.0
河北
26575.0
5.1
9.6
5797.9
12.0
52.7
35.3
3. 津冀经济以投资拉动为主
2012年,京津冀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6%、37.8%和41.7%,投资率(即资本形成率)为41.4%、76.4%和57.4%。北京的消费率高于投资率,增长格局以消费拉动为主;而天津和河北的消费率低于投资率,增长格局以投资拉动为主。
4. 京津两市人口密度较大
2012年,京津冀的人口总量达到1.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8%。从人口密度看,北京、天津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别为1261人/平方公里和1186人/平方公里,均为河北的3倍以上(见表3)。
表3 2012年京津冀主要指标情况
地区
消费率
(%)
投资率
(%)
城镇化率
(%)
常住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全国
49.5
47.8
52.6
135404.0
141
京津冀
46.4
56.7
58.9
10770.0
499
北京
59.6
41.4
86.2
2069.3
1261
天津
37.8
76.4
81.6
1413.2
1186
河北
41.7
57.4
46.8
7287.5
388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规划目标追求“大而全”
京津冀由于缺乏跨行政区的整体产业规划,各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追求“大而全”的发展目标。比如,在三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的13个产(行)业中,京津冀相同或相似的行业有6个,京津相同或相似的行业有9个,津冀相同或相似的行业多达10个。其中京津都提出了要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如此紧密相邻的两个大城市都要成为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等,无法避免出现无序竞争现象,导致大规模的投入无法收到预期效果,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见表4)。
表4 京津冀三地“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定位比较
序号
产(行)业名称
北京
天津
河北
1
都市型现代农业[1]
√
√
√
2
旅游业
√
√
√
3
会展业
√
√
√
4
服务外包
√
√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
√
√
√
6
金融业
√
√
√
7
文化创意产业[2]
√
√
8
生产性服务业
√
√
9
生活性服务业
√
√
10
石油化工
√
√
11
装备制造
√
√
12
现代物流业
√
√
13
社区服务业
√
√
注:资料来源于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 产业对接较弱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产业合作不够紧密,产业对接较弱。长三角地区,上海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所在地,而周边城市群则发展生产、制造等下游环节;珠三角地区,珠江东西两岸分布着IT制造业和家电制造基地,形成了较好的上、中、下游产业配套链。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性有待提高,目前,北京电子、汽车等主要行业的配套生产还主要限于本地,和津冀地区的项目合作及产业对接还未形成规模。事实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周边制造业的崛起,而天津和河北的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大发展,也迫切需要北京提供科技、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3. 人才流动方向单一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政策好的地区对周边人口吸附作用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已吸附大量周边人口,天津吸附力也在逐渐增强。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704.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在北京外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22.1%,来自天津的占1.2%。天津外来人口为299.2万人,其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25.2%,来自北京的占0.8%。与北京相邻的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等市常住人口均低于户籍人口,人口外流现象明显。
人才等高层次生产要素流向北京,没有对周边形成带动作用。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北京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2年,分别高于天津和河北1.5个和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最高,为15.3年,分别高于天津和河北1.3个和2.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和教育业三地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为接近。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也在向北京聚集,而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较弱(见表5)。
表5 2010年京津冀主要行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单位:年
行业
北京
天津
河北
总计
12.2
10.7
9.2
制造业
11.7
10.8
9.8
建筑业
10.7
9.6
9.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1.5
10.9
9.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5.3
14.0
13.1
批发和零售业
11.4
10.8
10.3
金融业
15.2
14.4
13.7
房地产业
12.6
12.6
11.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5.1
14.5
13.8
教育
14.6
14.7
14.4
注:数据来源于各地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4.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分布不协调
北京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密集。2012年,北京科、教、文、卫行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为15.2%,分别是天津、河北的2.2倍和3.2倍。北京教育和卫生行业增加值比重远高于天津和河北(见表6)。
表6 2012年京津冀科、教、文、卫行业增加值比重
单位:%
行业
北京
天津
河北
合计
15.2
6.8
4.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7.1
3.0
1.1
教育
3.8
2.2
1.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2.0
1.1
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3
0.5
0.3
以教育为例,教育资源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和模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有助于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实力。
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2012年,京津冀下辖市(区、县)43个,共有高校259所,其中北京有91所,天津有55所,河北有113所,平均每市(区县)可拥有高校6所,但现实中高校扎堆分布,有的市(区县)高校数量低于6所甚至为0。北京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海淀区、朝阳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天津的高校主要集中于市内六区,河北的高校集中于石家庄、保定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中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北石家庄市和北京海淀区,石家庄拥有高校数量为42所,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16.2%。
从上述情况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公共资源分布等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协同发展方面加强沟通、优化设计。
-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 邮编:101118
- 网站地图
-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27
- 京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