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奠定宏观决策的科学基础,北京市于1985年第一次开展了投入产出调查,编制了1985年投入产出表。1985年6月,北京市统计局向北京市政府提出《关于开展1985年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的报告》。同年11月,成立了编制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课题组,并确定了模型方案。方案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全国各省市中第一个货币型SNA投入产出模型。为反映首都的特点,在部门分类上,对适合首都特点和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划分较细,并且突出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在指标设置上,设置了非经常消费、政府消费和政府补贴3项特殊指标;同时还设计了调查表式和计算机程序。这次投入产出调查,既充分利用已有统计、会计、业务核算资料,又进行了若干调查。在实施调查时,采取了和有关统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1987年6月,北京地区1985年投入产出表完成。此次调查首次在国内使用了新的平衡方法—偏差平衡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总数据的影响,较好的提高投入产出模型的准确度;建立模块化的转换模型,实现SNA和MPS两个模型的转换。两种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的成功转换,在当时也属国内首创。1985年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北京地区的一些经济系数,为分析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北京市1985年投入产出模型获得1987年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并确定逢二、逢七年度编制投入产出表,逢0、逢五年度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1987年投入产出调查采用投入产出调查与现行各专业统计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编制了SNA和MPS表,为编制北京市“八五”、“九五”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了基本数据。1992年的投入产出调查增加了实物量调查。
北京市根据国家规定已开展了六次投入产出调查,现已编制出1985、1987、1992、1997、2002年、2007年、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1990、1995、2000、2005年、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目前,2017年投入产出调查和相关编表工作正在开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