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奋发有为
努力开创首都统计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2年北京市政府统计工作报告
今天我们召开2022年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市委全会以及市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总结2021年北京统计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下面,我代表北京市统计局党组讲四点意见。
一、开拓进取,首都统计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首都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的一年;也是全市政府统计系统开新局、谋新篇,全力推进符合首都特点的统计现代化改革起步之年。在国家统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学史悟思、知史奋进,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奋发有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在统计督察与市委巡视“两项整改”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以实际整改成效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我们开拓进取、力行不辍,以苦干实干忠诚履行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责,用统计数据反映经济运行轨迹,丈量社会民生变迁。一年来,全市政府统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政治机关建设全面强化
全力推进“两项整改”落地见效。督察整改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统计督察整改,分别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确保即知即改、真改实改。全市自上而下构建统计督察整改组织体系,研究制定统计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强化责任落实与跟踪督办,高效推进整改任务落地。经过各区、各相关部门及全系统的共同努力,统计督察反馈问题已全面整改完成,取得明显实效。巡视整改成效显现。市局党组强化政治担当,知责明责尽责,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紧密结合,第一时间成立巡视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方案、压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举措,建立分类推进、定期调度、日常监督等工作机制,在抓落实上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48项具体问题已整改完成40项,着力解决了一批制约统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深层次问题。
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如实向市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13次。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牢牢把握统计意识形态主动权,积极营造正能量舆论氛围。制定《加强市局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强化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警示教育大会精神,首次召开全系统警示教育大会,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防惩统计造假纵向到底。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纠治“四风”,持续改进会议、调研工作作风。深入实施绩效管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实施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载体。以学史力行作为落脚点,抓细抓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6项具体任务落地见效,为基层群众解决一批难事,党员干部在学习党史、为民服务中受到教育洗礼。深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主题宣传,“数瞰百年·统计为民”政府统计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
(二)统计数据生产成果丰硕
圆满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景气、创新发展、人口变动、劳动就业、资源能源环境、社会事业、城市运行、民生保障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生产采集数据,以211张综合统计制度报表和530张部门统计报表为支撑,构建了广覆盖、宽领域、全方位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有效支撑了党委政府宏观决策、中观调度和微观治理。紧贴需求主动作为,组织实施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智慧城市与数字生活等30项专项调查,各区局队也结合本地区发展特点创新开展专项调查,有力补充了常规统计调查,构架起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更好地服务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
全过程控制统计工作质量。贯彻落实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和统计业务流程规范,严格执行北京市统计质量全过程管理办法及数据质量审核评估管理办法,实现了对统计业务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规范管理。各专业、各级统计机构切实履行数据审核责任,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全覆盖的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及时发现和排查数据质量隐患,有效防范数据质量风险。借助融媒体搭建的“年定报微站”,自上线以来点击量超过328万次,其中指标解释栏目点击量超过110万次,调查对象平均点击量超过70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年定报智能问答”服务共回答问题1.5万次,为调查对象提供了“伴随式”的数据填报服务,高质高效地支撑和保障了统计部门数据生产的顺利完成。全市全年没有出现大的数据质量风险事件。北京地区的统计数据通过了国家审核验收,数据质量得到国家统计局的充分认可。
权威发布解读统计数据。市局全年共组织召开7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和解读统计数据。严格执行统计数据和信息发布计划,通过北京统计官网发布进度数据、进度经济信息及年度数据表,社会媒体累计播发统计数据信息近4万篇,播出《数说北京》52期。广泛宣传人口普查成果,发布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方位解读首都人口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发布2020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以及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通过统计年鉴、区域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向社会公开统计数据。
(三)监测分析服务深化拓展
形势研判预判及时准确。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始终围绕促进全市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求进,采取月度分析、季度研判、年度盘点相结合的方式,高频度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走势预判,密切监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指标,从生产需求、质量效益等多维视角客观分析、准确研判走势,综合发展现状、与疫情前比对及调查调研结果等,及时反映、深入分析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落实依据和工作调度抓手。2021年,市局共编发统计分析资料249篇,被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统计局采用信息239篇,在“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创新驱动引领、新兴动能培育、市场主体活力、城市更新、空间格局优化、健康北京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分析,获中央领导同志及市领导批示123人次。深度开发应用人口普查资料,开展系列分析并启动23项课题研究。聚焦平台经济规范整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芯片紧缺、“双减”政策影响、“两业”融合发展、“双碳”目标等重点问题深入调研分析,统计服务产品提质增效。
重点领域监测务实高效。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调整完善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研究京津冀区域统计监测制度。着力加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民宿行业发展统计研究,低收入农户统计监测圆满收官。二是紧盯重要发展目标,持续开展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监测评价。健全完善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反映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监测评价工作。三是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密切跟踪分析“五新”领域政策实施效果。更新十大“高精尖”产业单位名录库,细化测算全市制造业医药、汽车交通、电子、装备等主要行业“高精尖”企业指数,有序指导重点大区测算区级指数。建立平台经济监测分析机制,跟踪小微企业减税政策扶持效果、税源外迁企业以及经营异动企业情况,深入分析专利密集型、独角兽、领军型企业研发运行情况,市场主体统计监测水平有力提升。四是呼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优化调整“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精准反映工作成效、查摆问题,更加有效指导各区保障改善民生。主动服务城市人口管理,改进人口抽样调查,积极探索对旅游、就医和通勤等实际服务人口的动态监测,协同开展月度劳动力、就业失业调查。创新建立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扎实推进社会发展与建设、妇女儿童、体育产业等领域统计监测。五是关注重点区域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空间新格局统计监测效能,配合完成总体规划实施首次全面评估,“三城一区”主平台统计监测进一步强化。积极研究“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监测评价体系。
(四)统计改革创新步伐坚实
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系统谋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引领符合首都特点的统计现代化改革全面提速。持续推进统计指标“瘦身健体”,全年净减3张北京地方报表、165个地方指标。针对企业填报难度大及易错指标,广泛听取企业和基层意见建议并积极向国家统计局汇报,推动了国家统计制度优化。在全市“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创新构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两区”建设、北京市构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及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出台推进服务业统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服务业“法产并重”统计改革研究,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圆满完成服务零售额测算试点工作。深入研究总投资统计方法。在全国创新开展季度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核算,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成本统计方法。
核算改革蹄疾步稳。持续配合做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高标准实施全市分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修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提高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水平,科学编制年度地区资金流量表。探索开展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区核算工作。
大数据应用开创新局。研究制定《北京市统计局大数据应用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并组建大数据青年突击队,高位密集统筹调度,围绕难点集中攻关,改革成果渐次铺开。聚焦服务人口监测,初步实现手机信令大数据高频多维监测来京旅游、就医和通勤服务人口。聚焦企业精准画像,研究生成企业画像库,开展企业画像特征专题分析并积极探索数据可视化。聚焦行业全景展现,形成商圈数据库并开展监测,利用大数据辅助服务消费统计。聚焦区域动态监测,建立全口径经营地统计地理信息名录库。创新蔬菜统计调查方法,开发蔬菜统计遥感调查APP,初步建立全市农业统计遥感数据库。建设专项统计调查大样本库,在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能源数据审核评估和舆情大数据辅助专项调查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智慧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五)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着力提升统计巡查效能。修订《北京市统计巡查工作办法》,坚持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查找问题为导向,以改进工作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圆满完成了对6个区和2个部门的统计巡查及巡查“回头看”,重点围绕督察整改、数据质量、基层基础、干部队伍、统计服务以及部门统计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与121名领导干部进行个别谈话,走访调研28个市属部门事业单位和街道(乡镇),执法检查和调研企业174家,查阅800余份资料。巡查结果正式报告市政府并通报相关区委、区政府及部门,为夯实工作基础、提高数据质量、配优干部队伍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全年统计执法检查单位数量首次超万家,达到1169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近四分之一,执法数量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加强部门工作协同,拓宽统计违法违纪线索来源,畅通举报渠道。积极开展专业执法与专职执法相结合的执法新模式,全市业务部门开展数据核查2801家。全力推动跨领域联合执法,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实现部门联动。探索加强大数据应用,通过比对统计执法管理系统与失信企业名单,筛选风险防控对象,预测可能存在风险的重点指标。稳步推进统计信用体系建设,全市共认定259家诚信统计企业,开展企业线上承诺活动,营造诚信统计的良好氛围。
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统计监督。会同有关部门首次组织实施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创新搭建北京市高质量发展数据采集平台,开发程序测算指数,确保数据质量。编制印发全市和各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引导各区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
巩固完善统计监督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统计监督协同配合机制,加强统计监督与巡视监督贯通融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市委巡视机构与市统计局协作机制的意见》,实现信息互通、问题线索移交、专题会商常态化。完善将统计监督纳入干部监督工作措施,增列市局为全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健全统计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协作配合机制,推动各类监督力量整合、成果共享。压实各区各部门防惩统计造假责任制。首次举办“北京市依法统计专题培训班”,市区两级“统计法进党校”形成常态化机制。研究出台北京市统计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普法宣传有序推进。
(六)统计工作体系合力明显增强
重塑部门统计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北京市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全市各部门及有关机构,强化部门统计工作制度保障。同步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市局内部职责分工与工作要求,建立起部门统计工作新机制。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部门统计工作会议,强化部门统计责任,明确部门统计要求。推动部门建立完善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制度,严格部门调查项目审批,夯实部门数据质量基础。围绕统计数据质量、规范化管理和数据共享,开展了面向50余个部门和有关机构的统计业务培训。加快部门数据共享,完成信息系统19个“交钥匙”工作,与科委、经信、公安、财政、交通、农业农村、文旅、卫健、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研究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人口普查数据共享共用,实现相关部门、各区及300多个街道(乡镇)的信息系统共享,探索尝试微观数据开放方式,面向近30个部门提供3万余笔人口普查数据,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商共享共用范围持续拓展。
重构基层统计工作格局。在全市街道(乡镇)体制改革过程中牢固树立统计系统“一盘棋”思想,稳慎推进统计所管理体制改革。截至2021年4月,全市16个区全部完成统计所下沉工作,基层人员队伍力量保持稳定。严格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和《北京市街道、乡镇统计工作规范》,强化工作指导、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业务工作平稳过渡。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将统计工作职责纳入街道(乡镇)职责清单,为基层统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监督指导,推动16个区研究建立街道(乡镇)统计工作巡查制度,将统计工作纳入区政府对街道(乡镇)的考核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深化对各区局队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以及区调查队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强化调查队队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各区局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有力提升工作质效。
建强干部人才队伍。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市局机关和区调查队完成1名总经济师、10名处级领导干部、16名科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分批次开展122人次的职级晋升,干部力量得到加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在全市重点工作、大数据攻坚、支援合作、第一书记等急难险重岗位和工作一线锻炼人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干部队伍科学评价机制,强化日常管理监督,拓展教育培训方式,丰富干部文化生活,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坚定有序推动市局一般事业单位改革,扎实完成职责划分、班子组建及人员安排等工作,研究制定“市总队”三定方案,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全系统在政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老干部服务、平安北京建设等工作中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统计工作作出指示批示,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统计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作用,全市各级统计工作者有力应对挑战、聚力谋求发展,成效明显。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省市局队开展的年度工作评价中,市局在28项工作中20项为优秀、7项为良好,成绩位居各省市前列;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海淀、门头沟、房山、昌平、大兴、怀柔共10个区局队荣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丰台、海淀、门头沟、通州、顺义等区及经开区局队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特点,加强“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展、GEP核算、副中心建设等领域统计监测,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支撑;朝阳、大兴区局队首次组织开展对全区各街道(乡镇)的统计工作巡查;平谷、密云、延庆等区局队在党史学习教育、统计督察整改等方面取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统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得益于社会各界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充分理解、全力配合,更得益于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的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统计工作新形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首都统计改革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党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为统计事业发展把航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计工作,高度关心关注统计领域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多次就做好新形势下统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完善统计体制”到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到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从《意见》《办法》《规定》《监督意见》相继出台到统计督察实现全面覆盖,统计事业的制度体系愈加清晰、愈加牢固,为我们筑牢数据质量、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计工作提供广阔空间。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国家首都,本市提出的一系列“率先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建成”发展目标,部署的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迫切需要方法更科学、领域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情况更准确的数据支撑,迫切需要通过统计调查、报告、监督,跟踪发展进程,监测发展变化,评价发展成效,更加有效精准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日趋完善的统计法治体系为统计工作提供法治支撑。全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科学立法、深入普法、严格执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组织开展统计工作,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有力提升了统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全系统探索建立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调查对象知法守法长效机制,加快统计领域诚信建设步伐,强化统计法治监督的执行力和震慑力,全力推动了统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纳入法治化轨道,营造了全市风清气正的良好统计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统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统计制度方法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仍有待提高。现行统计制度方法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反映还不够全面及时、精准有效;经济统计相对较强、社会和民生统计相对薄弱,总量速度统计反映较多、质量效益效率指标相对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形势,统计服务效能仍有待提升。当前还存在统计服务与决策需求、地区发展、社会公众期许、调查对象期待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还存在服务理念跟进不够及时,服务手段不够丰富,服务产品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不够充分的问题;还存在统计数据内部整合、外部联动、多方共享范围不够广泛、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面对数据质量底线与生命线,守护北京统计数据“净土”任务仍然艰巨。有些同志对数据质量有松懈麻痹的思想,对统计造假严重危害的警惕性有所放松;防惩统计造假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需巩固提升。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干部队伍能力仍有待加强。领导班子攻坚克难、跳起摸高的精神仍需强化;人才队伍深耕细作、创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仍需提高;全系统队伍建设的力度和人才培养的成效仍需加大。
三、接续奋斗,努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全市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大事多、喜事多。全市政府统计系统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市委全会以及市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服务质效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共享为抓手,以统计监督为保障,用务实举措落细落实“统计数据要实、统计数据要准、统计工作要创新、统计数据要用好”的工作要求,更加奋发有为推动符合首都特点的统计现代化改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扎实做好统计调查普查
精心组织常规调查与专项调查。严格执行经国家统计局审批开展的24本统计调查制度及5本部门统计共享制度,依法依规采集统计数据。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科学设计、精密组织农业、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就业、社会、科技、能源等领域的常规统计调查。聚焦首都治理需求和民生领域痛点堵点,组织实施好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乡村民宿发展情况、消费者信心、北京市蔬菜生产经营情况、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效果、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社区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等有针对性的专项调查和社情民意调查。
前瞻谋划北京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坚持深谋划、早布局,及时跟进国家统计局关于统筹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与第八次投入产出调查各项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普查专项试点在北京先行先试。立足首都发展新实践新形势新特点,深入研究北京市经济普查方案。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适时启动北京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巩固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修订《北京市统计质量全过程管理办法》及分专业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持续健全各专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制度。推动部门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及统计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形成市区街所齐抓共管格局,夯实数据生产审核全流程责任。坚持贴近调查对象,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年定报培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新手段与方式方法,积极主动答疑解惑,有效指导调查对象正确填报,筑牢源头数据质量。
(二)精准提升统计监测分析质效
持续加强研判预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加强经济运行研判分析,准确把握发展形势趋势,服务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密切跟踪监测宏观经济、重点领域、重要区域运行态势,监测重点目标进展,贴近市场主体加强调研,掌握一手情况,深入分析结构性、潜在性、苗头性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可落地的对策建议。统筹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调整改进宏观预警指标体系,更好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主要指标内在联系,提高统计预警预判水平,为全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支撑。各区局队也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经济形势跟踪监测与研判预判,积极主动服务党委政府经济运行调度。
优化“五子”领域统计监测。跟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完善监测评价指数计算方法,采取季度分析和年度综合指数结合方式精准分析评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对标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调整优化“两区”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丰富充实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多维度开展监测分析。持续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统计监测,高频监测重点商圈消费活力,强化分行业、分区域的监测评价,为调度决策服好务。完善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指标评价体系,测算分析并发布年度区域发展指数,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统计监测制度。围绕区域经济、民生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京津冀区域统计监测分析研究。
完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实施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夯实数据质量和工作基础,增强评价工作时效性,争取早出数早评价,增加典型案例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鲜活,有效反映各区高质量发展进程,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绩效观,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高精尖”统计监测,提高十大“高精尖”产业监测频率,细化监测领域,编制2021版“高精尖”企业指数。定期跟踪反映“五新”领域政策实施效果。健全平台经济监测分析机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结合“十四五”金融业发展目标强化金融业统计,准确反映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等成效。
深化重点区域统计监测。继续做好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统计监测,配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实施年度城市体检,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城市副中心发展进程。强化“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监测分析。研究建立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机制。
强化市场主体统计监测。以国家统计局民营经济类型统计划分暂行规定为基础,做好民营经济标识划型。及时跟踪监测龙头企业、独角兽、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丰富和完善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提高调查时效性,扩大调查样本,增加重点调研内容。
优化民生领域统计监测。继续发挥好“七有”“五性”监测评价体系指挥棒、风向标作用,科学评价、有力推动各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强化人口变动、生育、老龄人口监测分析。优化劳动工资及就业统计。跟踪监测“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加强健康产业、文化、体育等“幸福产业”统计监测。
统筹谋划全系统监测评价工作。成立市局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评审组,强化监测评价工作组织领导。研究建立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类管理、优化整合。积极打造影响大、效果好的统计监测评价重点品牌。各区局队也要更好发挥统计产品服务发展、推动工作的作用,着力提升统计服务影响力。
(三)创新释放统计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统计改革。坚持守正创新,继续深化部市合作工作机制,协同推动改革任务在京落地,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集成一批改革创新成果。一是优化大都市实际服务人口统计,深化手机大数据和部门行政记录应用,改进完善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效能。二是改革生态领域统计制度方法,积极组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改革试点,研究建立符合北京生态系统功能特点的核算体系。实施好国家统计局生态保护补偿统计试点工作,制定北京市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北京市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三是推进大都市服务业统计改革实践,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统计监测,强化服务业新动能统计,继续开展服务业“法产并重”统计研究,完善派生产业数据测算方法,研究制定分区服务零售额测算方法。四是健全企业电子统计台账,组织开发企业电子统计台账系统,分类别、分步骤开展电子统计台账试点。五是探索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数据整合应用机制,提升数据整合挖掘效率。
深化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充分利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的分析。编制2020年全市及16区实物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分区新产业增加值核算标准和方法,实现市区两级新产业增加值数据基本衔接。优化完善市区两级数字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准确反映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北京市碳排放核算并研究制定区级碳排放核算方法,监测分析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持续推进“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功能区域增加值核算工作。
(四)大力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打通内部数据共享瓶颈。完善数据管理工作机制,形成数据整合应用、深度挖掘的新局面。全面梳理统计数据资源,建立统计数据资源目录,研究统计数据标准,提升信息化系统功能,厘清数据流向,筑牢数据整合应用基础。以统计名录为基础,贯通企业数据,推进跨专业数据处理和应用。在系统内部更大范围地开放基础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积极推进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设。
畅通外部数据共享渠道。积极发挥全市统计工作主管部门职责作用,强化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服务、监督和检查。以《北京市部门统计共享制度》为依托,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建好、用好部门数据共享采集平台,推进部门统计联网直报,提高部门数据共享效率。丰富宏观库数据资源,进一步扩大数据共享内容和范围,共同挖掘数据资源。利用普查资料开发系统更好服务部门数据需求。
拓展大数据应用新领域。开展人口跨区域流动,人口与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匹配度分析,为城市管理和运行提供统计信息支撑。丰富和完善对企业数据的研究利用,深化对市场主体的监测服务,开展高成长性企业研究,细化新设企业、退出企业跟踪监测。继续深入挖掘区域发展活力,深化大数据在功能区监测和各区高质量发展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挖掘投资项目监测平台大数据,开展投资项目生命周期研究。充分利用民情、民生、民意大数据,动态、全面、客观把握社会舆情动向,反映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意见。积极推进统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逐步推广人工智能辅助审核评估。运用部门行政记录动态更新名录库,为北京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奠定基础。
(五)全面增强统计监督效能
推进监督意见在京落地生根。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学习领会中央《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立足北京实际,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快制定北京市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实施意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强化统计监督职能的部署要求上来。
健全统计监督体制机制。优化统计巡查体制机制,丰富统计巡查内容,完善统计巡查手段,科学组织实施对6个区和2个部门的统计巡查及4个区巡查“回头看”,更加有效发挥统计巡查压实责任、查摆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深入指导街道(乡镇)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北京市街道、乡镇统计工作规范(试行)》,压紧压实统计所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基层统计机构对源头统计数据的审核责任。持续推动统计监督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组织监督等各类监督方式统筹衔接,强化成果运用,提升监督效能。提早研究部署统计督察“回头看”,巩固督察整改成果。结合统计法修订,及时启动修订北京统计条例。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备案制度,完善依法决策机制。继续组织实施好“八五”普法宣传。
切实提高统计执法实效。统筹推进执法检查“四个全覆盖”,即持续推进专业执法与专职执法相结合的全员执法检查方式,推动实现执法人员全覆盖;集中力量对调查单位基数大或执法力量薄弱的区域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实现检查单位全覆盖;自年初起开展定期报表执法检查,规范调查单位填报方法,推动实现执法时间全覆盖;力争主要统计报表所有指标纳入检查范围,推动实现执法指标全覆盖,促进企业源头数据填报质量提升。建立健全常态化统计执法机制,尝试开展对部门的执法检查,压实部门防惩统计造假责任,夯实部门基础数据质量。统筹开展跨领域联合执法检查,建立部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强化统计执法管理与监督,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完善统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处罚标准和信用认定标准,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确保过罚相当、公正公平。加强统计领域信用建设,加大重大统计违法案件通报曝光及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力度,规范严重失信企业认定。规范诚信企业认定标准,激励企业诚信填报,力争诚信企业达到1000家左右。将诚信统计企业认定纳入全市“‘百业万企’共铸诚信文明北京”专项行动,提升“诚信统计”品牌影响力。
四、创优争先,全力塑造统计干部队伍新形象
(一)全面加强党对统计工作领导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以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广泛开展全覆盖、多层次的学习培训。坚决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继续抓好市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对整改完成的事项抓好巩固提高,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对正在落实的整改任务紧抓不放,确保按时整改到位。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研究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完善党组抓党建工作机制,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干部思想动态,做好数据解读和舆情监测。继续落实“双报到”工作机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党员在统计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坚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强化依法行政,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继续监督资金使用,提高预算绩效,加强平安北京建设及保密管理,确保系统安全稳定。
(二)多措并举强化队伍建设
积极培育讲政治、强能力、出价值、促和谐的机关文化,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统计干部队伍。要擦亮政治本色。把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大势、谋大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重点改革任务,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要培养综合能力。着眼统计事业发展需要,聚力培养懂数据、会分析、找问题、出实招的综合人才,激励干部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用好各类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更新,掌握运用新理念新举措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与本领;在艰苦吃劲岗位、难事急事中锻炼人才,在生动统计实践中增强改革攻坚、破解难题的能力与才干。要提倡价值奉献。既要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又能身处兵位、胸为帅谋,主动站高一层,从全局上考虑问题、推动工作。正确认识苦与乐、得与失,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心无旁骛、干事担当,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只有精彩的细部才能绘就整体的辉煌,每位干部、每个单位都要为整体贡献价值,输入正能量。要建设和谐机关。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为广大统计干部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争先创优氛围。要以统计文化建设更好凝聚力量、更强激发活力,打造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的和谐向上机关。
(三)持之以恒改进工作作风
要秉持严谨务实作风。坚持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强化求真务实作风、恪守职业道德操守,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严守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就是对工作的专注和执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分管领域、行业的研究肯下功夫,成为问不倒、有见解的行家里手。发挥老同志及“青年导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岗位标兵”先锋示范作用,用好“统计讲坛”平台,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使统计干部锻炼成为综合人才。要常保“跳起摸高”状态。坚持首善标准,勇于突破创新,大胆“跳起摸高”,赢得工作主动权。要严格要求,认真对待每件经手工作,在干事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四)脚步为亲践行统计为民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工作、推动落实。要聚焦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着力开展统计监测分析与社情民意调查,将统计为民体现在统计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全部过程。要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将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准确了解、全面掌握统计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将统计数据与活情况有机结合,使统计工作掌握的内容更活、反映的问题更深、提出的建议更实。
(五)全面提升统计服务能力
要精准做好决策服务支撑。积极主动发挥统计部门“参谋部”“智囊团”作用,围绕经济运行调度、重大战略实施,准确开展行业、区域监测,提高统计监测评价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要拓展面向区域服务。综合运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重点区域统计监测评价等手段,深入分析各区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各区推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针对部门服务。坚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部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满足各部门数据需求,与各部门良性互动、凝聚合力。要强化为企服务。坚持向前一步、扑下身子,主动深入了解企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加强面向企业数据发布,使统计数据更好地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要做好社会公众服务。进一步加强数据发布解读,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关注社会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同志们,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国家统计局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从建党百年的伟大精神和统计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久久为功的耐力和改革创新的劲头,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努力开创北京统计事业新局面,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统计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