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为了解北京居民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价及需求,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于近期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调查采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外拦截访问的方式开展,调查对象为在过去一年有过医疗经历的18岁以上的1197名北京市常住居民,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访问50.1%,社区医院周边小区访问49.9%;男性占41.9%,女性占58.1%;分年龄看18-40岁的占35.3%,41-60岁的占43.1%,61岁及以上的占21.6%。
一、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市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开药”为主
75.2%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的是“开药”,其中老年人倚靠社区医院“开药”的比例更大。分年龄段看,高达83.1%的老年人[1]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开药”,比中、青年群体分别高出3.7个和18.6个百分点。
其次是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常见病治疗”,选择比例为59.7%,青年人在社区医院进行常见病治疗的比例高于中老年人。调查中青年被访者选择“常见病治疗”的比例为65.8%,分别比中年和老年群体高出5.3个和16.8个百分点。
另外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慢性病治疗”、“常规体检”和“打针输液”等治疗的市民比例在24.1%-26.2%之间,而选择“康复理疗”和“妇幼保健”的比例则不足两成。
(二)“距离”与“效率”优势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吸引居民的两大法宝
社区医院离家近看病方便是吸引居民选择就医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已基本形成15至3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城区居民步行15分钟可抵达社区医院,调查中92.9%的人因社区医院“离家近”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
同时,与目前北京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的超负荷状态相比,社区医院就诊人数少,具有挂号方便,候诊时间短的优势,调查中有48.6%的人因社区医院看病“效率高”而选择社区医院就医。
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和“服务态度好”而选择社区医院就医的比例在3成左右。
(三)“医疗水平”与“药品种类”短板成阻碍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两大障碍
调查中针对过去一年生病却不愿选择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人(57人)追问其不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因,结果显示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不信任是重要原因,选择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能满足需求”的比例最高,为45.6%。
其次,社区医院药品种类有限也是影响部分市民放弃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因,受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储存条件等限制,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种类与大医院存较大差距,调查中有38.6%的人因为社区医院“药品种类不齐”而拒绝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
同时有35.1%的人表示“去大医院也很方便”,另外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查设备陈旧”、“可开展的检查项目少”及“开放时间不合适”等原因的比例在12.3%-15.8%之间。
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率达83.4%
(一)总体评价:满意率超8成
过去一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过就医经历的被访居民对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认可,满意评价为83.4%,其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2.5%和40.9%,认为“一般”的占15.2%,“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仅1.1%和0.3%。
分功能区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基层医疗资源投入及配套方面相对成熟,核心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体满意度最高,达92.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相比,分别高出4.9、13.6和12.6个百分点。
(二)分项评价:“医护态度”满意高,“药品种类”满意低
从分项满意度评价结果看,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态度”评价最高,对“药品种类”满意最低。调查显示,得分最高的“医护态度”满意率为87.9%,高出总体满意率4.5个百分点,“就医环境”的满意率为77.5%,“医疗费用”、“医疗水平”及“诊疗效率”的满意度在71.3%-75.0%之间,满意率较低的两项分别是“医护人员数量”和“药品种类”,分别为66.7%和41.3%。
分功能区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所有分项评价均高于其他地区。核心区居民高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对“医护态度”、“就医环境”和“医疗费用”三项的满意率均超过90%。在“医疗费用”、“医疗水平”、“就医环境”和“诊疗效率”这四项指标评价上,核心区领先其他区域优势明显,满意率分别高出其他区20.2、15.7、15.2和14.8个百分点。
三、居民对社区医院有“四盼”
调查中询问市民最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做出哪些改进。结果显示:
(一)盼丰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种类
调查显示近8成市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开药”,而对社区医院“药品种类”方面的满意评价最低;在询问市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出哪些改进”时,希望“增加药品种类”的选择比例为45.9%,为所有选项最高;在询问市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时,选择“慢性病用药”比例为35.8%,排第一位。受社区用药目录及采购方式等限制,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的药品种类有限,调查中大量市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品种少,想要开合适的药,仍免不了去大医院挂号取药,造成大医院门诊量虚高的同时也浪费了社区卫生医疗资源。
(二)盼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
调查中有44.6%的受访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高医护人员水平”,远郊区县市民对提高社区医院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意愿更迫切,调查中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市民选择此项的比例依次递增,分别为27.5%、38.7%、46.0%和57.4%。与此同时,有27.9%的人希望社区医院“加强医护人员与大医院的轮岗及交流”机制,提升医护人员临床水平,缩小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在医疗水平方面差距。
(三)盼多手段聚人才充实基层社区卫生全科人才队伍
国务院《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截止2014年,北京市全科医生数量为5875人[2],每万名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生2.7人,虽已率先达到《意见》标准,但与居民期待仍存差距,调查中有34.3%的人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增加全科医生数量”,充实基层医疗队伍。
(四)盼多措施因地制宜丰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特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相比具有自身特色,包括深处医疗卫生体系基层一线,具有距离及价格上的可及性优势;服务对象除一般病患还包括亚健康人群;服务内容除基本医疗外,还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调查中询问居民“最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时,“家庭医生式服务”和“上门服务”广受期待,选择比例分别为33.3%和32.8%,位列选项的第2、3位;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档案服务”、“健康讲座”、“预约转诊服务”和“增设急诊服务”的比例也在21.8%-24.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