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城市,56个民族在北京都有分布。
一、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其中:汉族人口188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0.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1.6万人,增长36.8%,年均增长率为3.2%。
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2%。其中,满族人口最多,为33.6万人,占41.9%;其次是回族人口,为24.9万人,占31.1%;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人口分别为7.7万人、3.7万人和2.4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9.6%、4.7%和2.9%。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排在前五位的民族顺序没有变化,但比重有所变动。
二、各民族分布范围较广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全市各区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每一个区县都有30个以上的少数民族。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有55个少数民族,西城区、丰台区和昌平区的少数民族个数均超过50个,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和大兴区有40个以上的少数民族。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各区县少数民族个数普遍上升,各民族分布范围较广。
从功能区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少数民族人口12.3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5.4%,比2000年减少0.9万人,比重下降了7.1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为36.8万人,占45.9%,比2000年增加8.9万人,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新区少数民族人口为22.3万人,占27.8%,比2000年增加11.1万人,比重上升8.7个百分点;生态涵养区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10.9%,比2000年增加2.4万人,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
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看,54.2%的满族人口集中在海淀、朝阳、丰台、密云、怀柔五个区;67.2%的回族人口集中在朝阳、西城、海淀、丰台、通州五个区;51.5%的蒙古族人口集中在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58.1%的朝鲜族人口集中朝阳区和海淀区。
三、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较轻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0-14岁的少数民族人口9.9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2.4%,比常住人口同年龄段人口比重高出3.8个百分点;15-64岁的少数民族人口64.5万人,占80.4%,低于常住人口同年龄段人口比重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5.7万人,占7.2%,比常住人口同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低1.5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4.4岁,低于常住人口平均年龄2.9岁。由此可见,在京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较轻。
四、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6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30.7万人,占40.9%;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16.4万人,占21.8%;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19.6万人,占26.1%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7.4万人,占9.9%。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增长较快,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19.4个百分点。
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1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提高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