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燕南,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卞晶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日报记者:从刚才通报情况看,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上半年价格领域运行有什么特点?对于下阶段走势您有什么看法?谢谢。
卞晶: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以来,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叠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通胀影响,确实给价格平稳运行带来了较大压力,但我市积极应对,持续加大保供稳价工作力度,保障了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总体呈现温和上涨态势,这个涨幅在近5年中处于中位。从主要领域的运行情况看:
一是食品价格总体平稳。上半年,我市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28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随着蔬菜上市量增加以及产地北移,二季度开始逐步回落,各月环比分别下降12%、15.7%、14.5%。鸡蛋价格也是随着供求关系的缓解,6月环比下降1.9%。猪肉价格先降后升,6月环比上涨2.4%,但是价格水平仍然低于去年同期。
二是工业消费品价格延续上涨态势。上半年,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9%,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8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原材料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影响我市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6.8%和29.3%。同时,炉具灶具、热水器和抽油烟机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1%、6.6%和5.8%。
三是服务领域价格涨幅相对温和。上半年,服务价格涨幅为1.1%,影响总指数上涨约0.53个百分点。其中,租赁房房租、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价格都较为平稳,涨幅均在1%以内。飞机票价格同比上涨10.9%,涨幅比一季度有所回落。
下一阶段,随着我市保供稳价工作持续发力,加之翘尾因素逐渐减弱,居民消费价格平稳运行具备有利的条件。综合来看,我市CPI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谢谢。
央广网记者:从发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北京经济出现了一些变化,上半年GDP增长0.7%,其中二季度下降2.9%,请问发言人对上半年北京经济如何评价?谢谢。
朱燕南:谢谢你的提问。我也想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对上半年北京经济的分析和认识。
这位记者朋友在提问的时候说到上半年北京经济出现了一些变化,确实如此。所谓变化,就是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表现。可以把上半年分成几个时间段,分别看在不同的时间是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样更能清晰地了解上半年的经济,也作出更加客观和准确的判断。
可以把上半年划分成三个时间段:第一段,一季度;第二段,4、5月份;第三段,6月份。一季度的情况已经发布,实现了平稳开局,GDP同比增长4.8%。进入到4、5月份,全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显现,而且压力有所加大。影响因素首先来自京内和京外的疫情;还有一个对于北京比较特殊的影响因素就是高基数,去年二季度新冠疫苗生产加快,带动工业生产增速提高,去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四成,这是非常高的增速。在疫情和高基数双重影响之下,4、5月份北京主要指标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5月份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两个月经济出现的变化,对于二季度当季、对于上半年累计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第三阶段,6月份经济呈现出恢复回升态势。6月份北京以及其他各地疫情形势趋稳,各地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国家在5月底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北京在6月2日发布6方面45条举措,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各个领域都呈现恢复回升的态势,包括工业、服务业当中的接触性行业,包括投资、消费,这些领域6月当月增速和5月相比,或者上半年的增速和1-5月份相比都是恢复回升的。
二季度,北京经济和全国相比是存在一些差异的。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全国数据,全国的低点出现在4月份,5月份呈现出恢复的态势,6月份企稳回升。北京4月份有所下行,5月份到达低点,6月份呈现恢复的势头。而且北京还有高基数的影响,所以相对于全国,综合二季度的情况北京的下行压力更大。这个结果还和北京经济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北京经济呈现服务型经济和消费主导的特点,疫情对接触性服务行业和消费领域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对于北京的影响相对更明显一些。
6月份,全市经济开始恢复回升,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是内外部力量共同带动。
外部力量,就是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国各地生产、生活稳步恢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人流、物流逐步恢复,这些对于北京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有力条件。从北京主要指标的月度变化看,6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比5月份收窄14.2个百分点,餐饮收入降幅收窄23.4个百分点,货运量降幅收窄9.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20.5个百分点,上半年投资增速比1-5月提高2.7个百分点;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5月份有所回落,同时,上半年消费价格总体温和上涨,刚才卞总也介绍了,居民收入也在继续增加,确实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对于内部力量,如果没有内部力量的支撑和呼应,政策措施很难快速见效。北京的内部力量来自于长期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动能,夯实经济发展韧性。韧性的第一个表现,优势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持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工业总体是下降的,但是工业中的支柱行业电子、电力行业增势稳定,汽车制造业从5月份下降转为6月份两位数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活跃;消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但是网上消费依旧显现出活力,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继续提高,上半年达到38%。第二个表现,新兴动能继续成长壮大。首先通报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的情况,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8381.3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4.1%,占全市GDP的比重43.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研发创新保持活跃,1-5月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9.6%,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数据反映出北京多年以来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夯实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培育壮大新兴动能的同时,也积蓄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提示大家,在看经济、看数据的时候,既要关注主要指标、看大数,也要看内部结构、看细数,要动态地去看,点线面结合才能全面客观的作出判断。
所以,对于上半年经济的分析和判断,就是发布稿的标题——“内外合力应对超预期变化 全市经济逐步恢复回升”。对于上半年北京经济的评价,我想借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达沃斯论坛的一句话“形有波动,势仍看好”。谢谢。
人民网记者:上半年北京遭遇新一轮疫情,请问发言人如何看待疫情影响下的居民收入数据?如何判断下半年居民收入走势?谢谢。
卞晶:谢谢你的提问。上半年,我市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万元,同比增长3.3%。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是由于我市持续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各项政策措施逐渐发挥作用,支撑了居民收入仍然实现了稳步增长,取得这样的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一是工资性收入持续发挥主引擎作用。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8%,拉动居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是居民增收的主要动力,主要得益于我市通过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引导基层就业,支持灵活就业等多项稳岗扩岗的措施,竭力稳定居民收入来源,保障工资发放,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
二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上半年我市农村增收工作力度不减,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多项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4.5%,比城镇居民快1.4个百分点,其中我市通过公交、环卫、保安等城市公共服务类的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针对低收入农户发放社保补贴等,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了6.2%。通过发放菜田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稳产奖励补贴等带动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2.8%。还通过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带动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4.2%。
6月份以来,我市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市区两级出台一系列促增收政策落实落地,都为居民收入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预计下半年我市居民收入还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谢谢。
中新社记者:对于今年下半年经济形势请发言人作个判断。谢谢。
朱燕南:谢谢你的提问。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走势,需要辩证分析,客观判断。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困难和压力,也要看到积极变化和有利因素。
从困难和压力看,国际环境方面,6月份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幅度1个百分点左右,世界经济面临“低增长、高通胀”困境。从国内经济看,上半年全国经济企稳回升,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从北京经济看,6月份全市经济呈现恢复势头,但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疫情仍是不确定影响因素,生产、需求领域多个指标处在低位区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多困难,疫苗生产高基数的影响还将持续。
从积极变化和有利因素看,全国经济企稳回升,显示出大国经济有韧性、有潜力,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良好环境。从北京来看,6月份经济恢复回升来自于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带动,下半年政策措施的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动力会进一步释放,包括优势领域的支撑带动作用和新兴动能释放的活力。经济发展的韧性是以往长期努力的成效,当前的很多工作和努力也会进一步释放新的能量。近年北京坚持以首都发展为引领,加快“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快推进“五子联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形成了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逐步夯实宏观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下半年经济继续企稳回升。应该说,疫情是短期的、外在的影响因素,北京经济内部支撑力量依然坚实,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所以,对于下半年发展,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和压力,更要坚定信心。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