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文化生产领域的重大变革,催生出众多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消费场景,呈现出技术高效赋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新业态成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北京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亮眼。
一是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活力充分显现。近年来,北京文化产业中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1](以下简称文化新业态)保持稳定增长,收入规模稳步扩大。2024年1-11月,全市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1426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3%,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市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
图 2019年以来北京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及占比情况
单位:亿元、%
二是效率效益均有提升,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1-11月,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户均营业收入9.6亿元,同比提高1.0亿元,是全市文化企业的2.8倍;人均实现营业收入668.4万元,较上年同期提高109.4万元,是全市文化企业的1.7倍;实现利润总额1701.7亿元,同比增长6.1%,高于全市文化企业0.8个百分点。
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重点区带动有力。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和海淀区,1-11月,两个区共有文化新业态企业1010家,占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数量的近7成(68.1%);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和石景山区,两个区文化新业态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2191.6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市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的85.5%,贡献率超过9成。
四是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发展态势领跑全国。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的比重稳定在7成左右,高于全国;前三季度,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接近3成,对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1.7%。
注:
[1]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分别是: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