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聚力攻坚稳预期提信心,区域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协同发展势能加快积聚。
一、区域经济开局良好,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保持回升向好势头。
图 2023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生产增长加快,高端行业动能强劲。从工业看,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5.7%和7.7%,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1.1个和0.2个百分点。制造业高端化稳步推进,京冀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和12.7%,京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6%和15.3%,同比分别提高0.2个和0.6个百分点。北京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增长1倍以上,津冀服务机器人分别增长33.1%和43.3%。从服务业看,京津冀地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万亿元,同比增长5.5%,现代服务业有力支撑。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近8成;天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24.1%和17.9%;河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6.2%和6.4%,合计拉动服务业增速0.7个百分点。
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需求潜力逐步释放。从投资看,三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增长24.0%、8.7%和7.1%,比上年全年加快18.9个、5.6个和0.3个百分点。“两重”“两新”政策持续显效,三地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2.3%、21.4%和41.4%,设备购置投资分别增长1.3倍、36.0%和26.3%。从消费看,京津冀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0.9亿元,同比增长0.6%。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京津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9%和9.1%,京冀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5.9%和35.1%,津冀智能手机分别增长19.5%和85.2%。
二、创新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动能加快积蓄
协同创新加速融通。研发强基础,发布2025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聚焦合成生物、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三大重点领域,设立24条指南方向;截至3月底,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累计申报专利31项,与园区50余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平台助合作,截至3月底,京津冀共建技术研发及产业创新平台57个,京津冀协同创新承载中心正式运营,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京雄协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挂牌成立。一季度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1105项、成交额111.8亿元,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现代交通等领域。
产业协作多维推进。企业加快互动往来,一季度天津来自京冀产业项目资金到位额[1]520.4亿元,占全部产业项目资金到位额比重近5成。“六链五群”加速布局,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提速,3月顺义园区开工建设,武清园区一期444亩工业用地具备出让条件,首批企业签约入驻。产业基金赋能“六链五群”发展,截至3月底,京津冀基金累计决策投资金额33.4亿元,出资金额29.7亿元,投资项目覆盖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化学生物领域。“通武廊”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季度,通州区、武清区和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4.5%、6.1%和6.2%,均高于所在省市平均水平,其中,通州区和廊坊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为所在省市首位。
三、疏解承接高效统筹,“两翼”建设蹄疾步稳
城市副中心吸引力持续增强。一季度,通州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3.5%,积极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建设,预计年底实现房建工程首开段开工建设;文商旅融合新地标“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整体施工完成85%。1-2月,“两区”新增入库项目121个[2],其中外资项目51个,落地外资项目23个,均成倍增长。
雄安新区承载力稳步提升。新基建加速布局,一季度,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依托疏解央企中国星网等行业龙头构建空天产业体系,截至3月中旬,共落地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0家。京雄同城化服务加速拓展,192个事项同城化办理,209项从业资质资格互认,3500余项北京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云窗口”在雄安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四、公共服务联动增效,民生福祉提质共享
路网更加便捷。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进入轨道精调阶段,108新线高速公路30座桥、20座隧道、9座立交开工建设。三地通过铁路发送至其他两省市的旅客量合计354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环京通勤人员月均44.6万人,同比增长7.1%。
医疗更加便利。一季度,津冀参保人员在北京就医直接结算398万人次,占京外医保结算人次的3成以上;区域医联体115个,医养结合联盟覆盖542家单位;13个北京市属央属医院完成疏解项目建设,北医三院、宣武医院等助力河北建设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6家三甲医院组团支援河北152家县级医院。
教育就业加强联动。举办2025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2025京津冀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等活动,来自20余个行业的200余家企业提供了3000余个优质岗位。一季度,北京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1%,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天津、河北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8.6万人和22.7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606元、15987元和9220元,同比增长5.0%、4.8%和5.6%;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11、1.77和1.97,均比上年同期有所缩小。
注:
[1]数据来自天津市投资促进局。
[2]数据来自通州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