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丈量京彩十年 砥砺奋进未来>专题报告

区域功能调整优化 新空间格局加快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字号:      分享:
日期:2022-09-29 09:06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新蓝图,北京市编制实施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提出建立“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北京城市发展新格局。2014年以来,“一核”“一主”“一副”“多点”“一区”5个区域[2]围绕功能定位,落实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和改善民生等要求,坚持疏解与提升统筹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核心区政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全市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精神,编制实施《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核心区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人口密度下降,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中央政务环境改善。核心区致力于形成政务活动运行高效、环境优美和谐、配套优质完善、形象庄重典雅的中央政务环境。推动以中南海—长安街沿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北大红楼周边、王府井片区、爱民街片区以及天桥片区等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一批“有里有面”的精品街巷。高品质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实现了边角地、畸零地、闲置地的播绿、植绿,让绿荫走近百姓生活。2021年核心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人口密度降低。2021年核心区常住人口为181.2万人,其中东城区70.8万人,西城区110.4万人,分别比2014年减少20.4万人和20.8万人。核心区常住人口密度由2014年的2.41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021年的1.96万人/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2021年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1.2亿元,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2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33.8亿元,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4年的94.3%上升到2021年的95.7%。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增加值合计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58.5%,较2014年上升9.4个百分点。核心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稳居全市前列。


二、中心城区聚焦发展定位,首都功能进一步增强


中心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主导地位巩固。中心城区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科技、互联网等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领域特色突出。2021年中心城区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485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的84.8%;实现收入1.6万亿元,占全市收入的90.5%,较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和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收入占全市同领域收入的比重分别提升0.7个和1.7个百分点。


国际交往功能突出。中心城区聚焦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国际化资源优势突出,区域国际组织总部和代表机构数量占全市比重超过9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全市比重超过8成。进一步强化国际交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等项目工程。圆满完成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服务保障任务。吸引国际高端要素,提升首都国际化能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21年区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以上,较2014年提高约4个百分点。


科技引领作用增强。中心城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区域和中关村科学城所在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研发投入看,中心城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4年的746.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67.8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市比重由58.9%提升至63.4%。从研发产出看,2021年区域发明专利拥有量35.8万件,是2014年的3.8倍,占全市比重为88.5%。数字经济集聚发展,2021年中心城区数字经济增加值为1.3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83%。


三、副中心和平原新城有序承接功能疏解,发展步伐加快


副中心和平原新城积极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加快补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提升。


人口承载能力增强。2021年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常住人口合计为874.7万人,较2014年增加188万人,占全市比重由2014年的31.6%提升至40%。其中,副中心常住人口为184.3万人,较2014年增加47.8万人;平原新城常住人口为690.4万人,较2014年增加140.2万人。


建设投资规模扩大。2014年以来,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环球主题公园、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4年的42.2%提升至2021年45.6%。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施工、东六环加宽(入地)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带动下,副中心连续两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千亿元以上。


产业承接稳步推进。2021年,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23.6%,较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59.9%提升至2021年的6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13.8%提升至2021年的15.2%。副中心聚焦“3+1”主导功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主导行业[3]增加值合计为36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2%,比2014年提高9.5个百分点。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域延伸。随着产业、人口的转移承载,区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教育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陆续建成使用。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如期投用,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建成招生,2021年两个区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约70万人,比2014年增加17万人以上。


四、生态涵养区生态屏障功能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成效


生态涵养区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为核心,强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构建绿色经济结构。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涵养区空气质量一直保持5个区域[4]中最优水平。2021年区域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31.3微克/立方米,较全市平均水平(33微克/立方米)低1.7微克/立方米。通过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各区森林覆盖率均在48%以上,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


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生态涵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各区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消费模式新样板。门头沟依托精品民宿“门头沟小院”,举办“喊你来串门”小院艺术节,通过小院音乐会、山间茶会、手工艺传习坊等活动丰富“民宿+”内容;密云区通过“鱼王文化节”“密云·波尔多葡萄酒节”“农民丰收节”“冰雪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促进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生态涵养区休闲农业园和乡村旅游收入分别为8.5亿元和11.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6%和81.5%。区域设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每公顷设施农业播种面积产值超过30万元,比2014年增加6万元以上。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区域统筹发展,构建与首都功能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2]“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文中简称核心区,统计范围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一主”指中心城区,统计范围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中简称副中心,统计范围为通州区;“多点”指平原新城,统计范围包括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一区”指生态涵养区,统计范围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


[3]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3+1”主导功能定位,主导行业统计范围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6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4]指核心区、中心城区、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5个区域。

关于我们站点地图建设意见法律声明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09号院  邮编:101118
统一对外咨询电话:010-55535000(北京市统计局)
010-55533518(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10-55533990(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承办单位:北京市统计发展促进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2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27  京ICP备05007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