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稳基础、育动能、强信心,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实现良好开局。
一、重点领域贡献突出,发展基础不断稳固
优势行业支撑带动。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高于1-2月、上年全年0.4个和0.1个百分点。37个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继续发挥带动作用,分别增长28.0%和17.2%。服务业总体平稳,增加值增长5.4%,14个行业门类中,11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有力支撑,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接近8成。
投资发挥关键性作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0%。其中设备购置投资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带动下增长1.3倍。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2.3%,水利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增长1.8倍和49.7%。
二、新兴领域加快培育,发展动能不断积蓄
研发创新保持活跃。1-2月,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74.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长5.5%,其中工业研发费用在新能源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带动下,增长13.4%。创新主平台、主阵地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重点企业技术收入增长8.8%,占总收入比重为26.8%;“三城一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7%。
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核心产业增长9.7%(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有交叉)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6.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6%和43.0%,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和3.1个百分点,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同比均增长1倍以上。1-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10.0%和8.4%,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节能环保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彰显活力,增速达88.9%,集成电路、互联网信息领域项目是主要带动力量。
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市场信心持续提振。3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扩张区间继续上行,分别为50.5%和50.3%,环比均提高0.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新设企业6.3万家,同比增长超2成,其中占比近4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近2成的批发和零售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好转。1-2月,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不含金融业)收入分别增长7.8%和2.5%,较2024年分别提高0.8个和2.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分别增长6.0%和18.0%。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回升,一季度为99.1,较上年四季度提高4.4点,其中消费者预期指数为100.9,连续2个月保持在100以上。
需求潜力逐步释放。“两新”政策持续显效,全市设备购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带动产销同步较快增长。工业生产领域中,消费电子和显示器件领域增加值分别增长36.3%和8.3%,平板电脑、家用燃气热水器、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消费领域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9%,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9%,占汽车类零售额的比重(30.1%)较上年同期提升7.2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继续恢复,商品房销售面积由降转增,一季度增长6.2%,其中纯商品住宅销售增长23.7%,二手房成交套数、面积均增长3成以上。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一季度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1%,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增长5.5%。社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在教育、卫生等行业项目带动下增长超3成。全市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社会领域。
总的来看,一季度,宏观政策加力实施显效,优势领域、新兴动能共同发力,全市经济延续回升向好势头,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下阶段,要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持续释放政策效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相关链接:2025年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进度统计数据发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