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3季度 |
单位:亿元 |
|||||
项 目 |
收入合计 |
利润总额 |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 |
|||
2016年1-3季度 |
同比增长(%) |
2016年1-3季度 |
同比增长(%) |
2016年1-3季度 |
同比增长(%) |
|
合 计 |
33211.3 |
7.8 |
2671.8 |
-0.1 |
356.9 |
1.5 |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
|
|
|
|
|
|
内资 |
16761.9 |
11.2 |
759.8 |
-12.4 |
247.5 |
3.3 |
港澳台商投资 |
6431.7 |
12.5 |
474.7 |
8.5 |
46.0 |
1.3 |
外商投资 |
10017.6 |
0.0 |
1437.3 |
5.0 |
63.4 |
-5.0 |
按行业分 |
|
|
|
|
|
|
工业 |
5957.5 |
3.8 |
304.1 |
-2.0 |
56.7 |
-5.9 |
其中:制造业 |
5718.8 |
4.2 |
281.2 |
-2.4 |
55.3 |
-6.0 |
建筑业 |
1463.4 |
11.7 |
8.4 |
9.1 |
19.6 |
-2.0 |
批发和零售业 |
12867.8 |
6.4 |
343.7 |
12.5 |
44.9 |
5.6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08.7 |
2.1 |
28.9 |
6.7 |
16.5 |
-5.2 |
住宿和餐饮业 |
370.4 |
4.4 |
12.1 |
- |
18.5 |
0.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508.9 |
11.5 |
864.0 |
10.4 |
57.3 |
0.4 |
金融业 |
2355.4 |
11.6 |
693.9 |
-13.6 |
14.3 |
20.9 |
房地产业 |
922.4 |
22.0 |
91.5 |
65.4 |
23.9 |
5.9 |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
3478.0 |
10.6 |
275.7 |
-21.8 |
62.5 |
5.8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926.0 |
3.8 |
40.6 |
489.5 |
20.3 |
-4.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44.8 |
19.8 |
8.2 |
48.3 |
2.2 |
3.0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91.0 |
7.9 |
-1.7 |
- |
8.0 |
15.9 |
教育 |
156.1 |
12.1 |
16.6 |
17.2 |
6.4 |
-0.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87.2 |
13.5 |
0.7 |
- |
2.9 |
5.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73.7 |
18.4 |
-14.9 |
- |
2.9 |
-4.3 |
按区县分 |
|
|
|
|
|
|
首都功能核心区 |
5094.2 |
6.2 |
954.0 |
-7.0 |
51.4 |
2.5 |
东城区 |
2749.9 |
14.7 |
142.6 |
29.1 |
28.4 |
5.0 |
西城区 |
2344.3 |
-2.3 |
811.4 |
-11.3 |
23.0 |
-0.4 |
城市功能拓展区 |
18190.5 |
6.1 |
1350.0 |
10.3 |
203.0 |
2.2 |
朝阳区 |
10167.7 |
3.4 |
933.1 |
0.7 |
87.5 |
1.4 |
丰台区 |
999.1 |
1.8 |
4.2 |
-34.8 |
16.3 |
6.3 |
石景山区 |
880.2 |
11.4 |
88.9 |
65.3 |
12.5 |
-5.1 |
海淀区 |
6143.4 |
10.9 |
323.8 |
36.6 |
86.8 |
3.5 |
城市发展新区 |
8615.2 |
13.0 |
333.7 |
-18.0 |
83.6 |
0.2 |
房山区 |
470.4 |
14.2 |
9.0 |
-10.9 |
5.7 |
-1.6 |
通州区 |
866.3 |
10.8 |
33.4 |
-28.0 |
10.7 |
-5.2 |
顺义区 |
2112.0 |
12.2 |
90.7 |
-41.8 |
22.2 |
-4.0 |
昌平区 |
721.9 |
5.0 |
64.3 |
-24.8 |
12.5 |
-1.7 |
大兴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4444.6 |
15.2 |
136.2 |
25.0 |
32.6 |
6.7 |
大兴区 |
830.0 |
7.4 |
23.1 |
10.8 |
12.3 |
-3.3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3614.7 |
17.1 |
113.2 |
28.3 |
20.2 |
13.8 |
生态涵养发展区 |
1311.4 |
5.2 |
34.1 |
94.9 |
18.8 |
-3.6 |
门头沟区 |
108.7 |
-5.3 |
-0.3 |
- |
1.8 |
-2.2 |
怀柔区 |
496.7 |
6.6 |
8.1 |
-27.3 |
5.3 |
-9.6 |
平谷区 |
361.2 |
5.5 |
14.6 |
61.9 |
6.4 |
2.3 |
密云区 |
298.5 |
7.8 |
11.2 |
-3.4 |
4.1 |
-3.3 |
延庆区 |
46.3 |
-1.7 |
0.5 |
-22.2 |
1.2 |
-8.0 |
注:1.非公经济是指资产由我国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的“非公有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以及主要经费来源于私人、港澳台资和外资的非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私人、港澳台及外商控股是指由其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经济成分。 |
||||||
2.本表不包含个体经营户数据。 |
||||||
3.行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标准执行。 |
非公经济统计范围、采集渠道、划分标准及主要指标解释
一、统计范围
统计范围内且资产由我国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的“非公有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以及主要经费来源于私人、港澳台资和外资的非企业法人单位。其中,私人、港澳台及外商控股是指由其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经济成分。统计范围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大中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0人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0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金融业法人单位、视同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及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其他法人单位(其中非金融监管的金融业法人单位为年营业收入(或收入合计)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以及重点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
二、采集渠道
非公经济统计数据是以政府综合统计现有资源为主体,通过定期整合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范围内调查单位的统计信息,获取统计资料。
三、标准划分
北京市非公经济划型标准是按照生产资料所有权性质,非公经济统计范畴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和控股情况两方面界定。
(1)生产资料完全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人单位。即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中“登记注册类型”标识为“私营独资企业(171)”、“私营合伙企业(17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73)”、“私营股份有限公司(174)”、“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230)”、“外资企业(330)”的法人单位全部纳入非公经济统计范畴。
(2)生产资料具有“混合经济”特征的法人单位。即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中“登记注册类型”标识为 “其他联营(14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59)”、“股份有限公司(160)”、“其他(190)”、“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210)”、“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22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40)”、“其他港澳台商投资(290)”、“中外合资经营(310)”、“中外合作经营(32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40)”、“其他外商投资(390)”的单位则要根据机构类型分类处理。
其中的企业法人单位,根据 “控股情况”进行划分,将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纳入非公经济范畴。
非企业法人单位要依据注册经济类型界定。登记注册类型为“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210)”、“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22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40)”、“其他港澳台商投资(290)”、“中外合资经营(310)”、“中外合作经营(32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40)”、“其他外商投资(390)”的法人单位,视同为非公经济。
(3)产业活动单位的经济性质与所属法人单位一致。
(4)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非公经济范畴。
四、指标解释
收入合计:指单位取得的各类收入,包括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合计。企业营业收入指在报告期内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合计指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合计指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包括捐赠收入、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亏盈总额,包括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行政、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利润总额。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在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包括在岗职工、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